健康百科

黃連的名稱是如何得來?

對於黃連很多人沒見過, 但卻聽說過, 因為我國有句歇後語說的很好, 那就是:啞巴吃黃連, 有苦說不出, 這也正好說明了黃連是一種非常苦的中藥,

知道黃連非常苦, 那大家知道黃連的名字是如何得來嗎?不清楚的朋友, 一起來看看黃連的故事吧。

黃連的故事:

從前, 在土家族居住的黃水山上, 有一個姓陶的醫生。 他家有個園子專種藥草, 他用這些藥草給人治病。 由於醫術高明, 遠近都有人來請他去治病。 陶醫生出門的時候多, 就請了一個姓黃的幫工來經管園子。

陶醫生的女兒叫妹娃, 長得漂亮、聰明、活潑, 老兩口視如掌上明珠。 妹娃也喜歡栽花種藥, 每天早上起來, 第一件事就是到園子裡看花看藥。

正月的一天早上, 寒霜未化, 冷氣襲人。 妹娃來到園子裡, 見花未開, 草未萌芽, 就開了後門, 沿著小路往山上走。 忽然, 她看到路邊有一朵油綠色的小花開放了。

妹娃越看越喜歡, 就用手指把四周的泥土掏松, 把它連根挖起, 種在園子裡。 幫工看到這株在天寒地凍的正月就開花的野草, 也很喜歡, 天天澆水, 月月上肥。 那草越長越茂盛, 後來結了籽。 幫工把這花的籽灑在園子裡, 第二年, 園裡綠色的小花就開得更多了。

不料, 妹娃得了一種怪病, 滿身燥熱, 又吐又拉, 只三天, 就瘦得皮包骨頭了。 陶醫生到外地給人治病尚未回來, 妹娃的母親只好請當地另一名醫前來給女兒治病。 這位名醫是陶醫生的朋友, 診治十分細心。 可連服三劑藥都未見效, 肚子越拉越厲害, 還屙起血來。 母親整天守護在床前, 急得吃不下, 睡不著, 想起女兒的病就掉淚。

幫工看在眼裡, 很焦急, 怎麼辦呢?忽然, 他想起那綠色的小花,

前個月自己喉嚨痛, 偶然摘下一片葉子, 嚼了一下, 雖然苦得要命, 但過了一個時辰, 喉嚨痛居然減輕了。 接著, 他又嚼了兩片葉子, 當天就不痛了。 妹娃這個病, 這種花草能不能當藥呢?

不妨試一試。 想到這裡, 他就連根帶葉扯了一株起來, 煎成一碗水, 趁妹娃的媽媽去煮飯時, 端給妹娃喝了。 誰知早上喝的, 下午病就好多了;再喝了兩次, 病居然全好了。 這時, 陶醫生回來了, 一問經過, 非常感動, 連聲感謝幫工說:“妹娃害的是腸胃濕熱, 一定要清熱燥濕的藥才醫得好。 這開綠花的小草, 看來對清熱燥濕的功效呀!”

因為這位幫工姓黃名連, 為了感謝他, 這藥材也就取名為黃連。

溫馨提示:都說良藥苦口, 黃連這麼苦, 它的功效自然也不在話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

黃連大苦大寒, 過量或服用較久、易致敗胃。 凡胃寒嘔吐, 脾虛泄瀉之證均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