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腸病關節炎是我們生活中會經常遇到的一種毛病,
但是你可別小看了它。
炎症性腸病關節炎不僅能夠影響你的正常學習、工作,
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傷害
炎症性腸病關節炎的治療原則是積極治療原發病,
控制發作,
維持緩解,
減少復發,
防治併發症。
在疾病控制發作之後,
均應長期維持治療,
一般以水楊酸類藥為主維持治療,
部分患者使用免疫抑制藥。
維持時間應不少於3~5年,
甚至終生維持,
其間部分病例可酌情隔日或間隙給藥以減少用藥量和藥物副作用。
1、全身治療
包括柳氮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等,
使用前應除外腸結核。
鑒別困難者可先行2~3個月的抗結核治療。
SSZ為首選藥物,
開始每天2~3g,
分4次口服,
活動期每天4~6g,
維持量為每天2~3g。
若用藥2周無效,
可改用潑尼松每天30~40mg,
分3~4次口服。
嚴重者可用ACTH20~40U肌注或靜滴。
有降結腸病變者,
可並用氫化可的松保留灌腸。
SSZ對早期病例有效,
見效後應儘早減量,
有腹腔內感染和敗血症者禁用,
有瘺管形成者慎用。
長期用藥能引起菌群失調,
使手術病例增加,
病死率也明顯上升。
硫唑嘌呤或巰嘌呤(6-巰基嘌呤)與糖皮質激素合用,
可減少後者的用量,
但單獨使用不比SSZ和糖皮質激素效果好。
甲硝唑(滅滴靈)每天0、4~0、6g,
分2~3次口服,
對不太頑固的病例有效。
2、外科治療
需手術者達70%以上,
急性者往往被誤診為急性闌尾炎而予手術,
一旦發現是本病,
就不能行闌尾切除,
否則可形成腸瘺。
手術的適應證包括不可逆性腸狹窄或腸梗阻、難治性腸瘺、腹內膿腫、穿孔、大出血、癌變和內科治療無效者。
手術效果不如潰瘍性結腸炎好,
復發率高達50%以上。
手術後由於膽汁酸代謝變化及腸內細菌叢變動,
可引起有機酸代謝障礙、膽石症、尿路結石或骨關節障礙,
有時手術可成為直接或間接的死亡原因,
故應慎重,
切除範圍不宜超過3.0cm。
3、對症治療
急性及活動期宜安靜臥床,
避免勞累和精神刺激,
應給予高熱量、低脂肪、低渣和易消化的食物。
補充鐵劑、各種維生素和電解質(鈉、鉀、氯、鈣、鎂),
輸血、血漿、人血白蛋白和多種氨基酸製劑。
靜脈給予高營養療法有利於改善腸道功能與增強病人體質。
使年輕人發育不受影響。
因廣泛回腸病變或切除後引起的腹瀉,
可用考來烯胺(膽酪胺);脂肪吸收不良者可用中鏈三醯甘油;合併感染者可用抗生素,
但應注意林可黴素和克林黴素(氯林可黴素)有引起潰瘍性結腸炎樣腸炎的可能。
以上治療對早期病人可收到明顯效果。
很多人都會認為,
掙錢是第一的,
沒錯。
但是記住生命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錢,
這種炎症性腸病關節炎,
會嚴重身體健康,
一定會妨礙我們的掙錢事業。
所以注意飲食,
堅持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