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茯苓丸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方劑是傳統醫學的一個分支, 是中醫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茯苓丸就是中藥方劑的一種, 一起來瞭解瞭解。

【處方】 茯苓 白術 椒目各30克 木防己 葶藶 澤瀉各38克 甘遂80克 赤小豆 前胡 芫花 桂心各15克 芒消50克(別研)

【制法】 上十二味, 研末, 煉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水腫脹滿。

【用法用量】 每次5丸, 用蜜湯送下, 每日一次。 稍加, 以知為度。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甄權方

【處方】 辰砂 石菖蒲(去須, 洗)人參(去蘆)遠志(去心, 洗, 銼, 炒令黃色)茯神(去木)真鐵粉 半夏曲 南星(牛膽制)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生薑120克搗取汁, 和水煮糊丸, 如梧桐子大, 別用朱砂為衣, 陰乾。

【功能主治】 安神定心。 治驚恐心悸。

【用法用量】 每服10粒, 加至30粒, 夜臥生薑湯下。

【摘錄】 《普濟本事方》卷二

【處方】 赤茯苓 人參 桂心 乾薑 半夏(泡洗七次, 炒黃)橘紅各30克 白術 葛根 甘草 枳殼各60克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妊娠惡阻, 心中煩悶, 頭目暈重, 惡聞食氣, 嘔吐痰涎, 胸腹痞悶, 四肢重弱。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 米飲下, 一日三次。

【摘錄】 《婦人大全良方》卷一二

【處方】 茯苓 黃連 花粉 熟地 覆盆子 萆薢 人參 元參 石斛 蛇床子 雞肫皮

【制法】 上藥研細, 水泛為丸。

【功能主治】 治消中後, 腿漸細, 將成腎消者。

【用法用量】 每次6~9克, 磁石湯下。

【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處方】 白茯苓(去皮)3兩, 菟絲子5兩(酒浸1宿, 別搗, 焙乾), 龍齒2兩, 益智(去殼)2兩, 破故紙(炒)2兩, 遠志(去心)2兩, 人參(去蘆頭)2兩, 石菖蒲2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滋養血氣, 蠲除風冷。 主真元氣弱, 榮衛俱虛, 精滑不固, 神氣消耗。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 空心、食前煎燈心湯送下。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八

【處方】 辰砂(水飛)、石菖蒲(去須, 洗)、人參(去蘆)、遠志(去心, 洗, 銼, 炒令黃色)、茯神(去木)、白茯苓(去木)、真鐵粉、半夏曲、南星(羊膽制)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生薑4兩, 取汁, 和水煮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別用朱砂為衣, 幹之。

【功能主治】 安神鎮心, 消風痰, 止頭眩。 主驚悸。 風歷年歲, 或歌或笑或哭, 言語無所不及。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 加至30丸, 夜臥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辰砂氣味苦溫, 入手少陰;石菖蒲氣味辛溫, 入手少陰、足厥陰;人參氣味甘溫, 入脾胃;遠志氣味辛微溫, 入心腎;茯神氣味甘平, 入心, 茯苓氣味同而淡滲, 入脾胃;真鐵粉氣味咸平, 入肝;半夏曲氣味辛微溫, 入胃;陳膽星氣味苦寒, 入手少陰、足厥陰;生薑為引。 即同治上心疾不用辛溫峻利之品者, 欲其專行手少陰、足厥陰二經, 使得安神定心, 不使藥性之勝脾胃也。

【摘錄】 《本事》卷二

【處方】 遠志3兩, 甘草3兩, 茯苓3兩, 麥門冬3兩, 人參3兩, 當歸3兩, 白術3兩, 澤瀉3兩, 獨活3兩, 菖蒲3兩, 薯蕷1兩, 阿膠1兩, 乾薑4兩, 幹地黃5兩, 桂3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 安定心神。 主虛損。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 不知稍增至50丸, 末食溫酒送下。

【摘錄】 《雞峰》卷十一

【處方】 茯苓1兩, 吳茱萸3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飲濕。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 米飲送下, 不拘時候。

【摘錄】 《雞峰》卷九

【處方】 白茯苓5分, 黃連1兩, 阿膠(炒)3分。

【制法】 上為末, 以燒粟飯為丸, 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分利水道。 主小兒久新瀉利, 不問冷熱。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 粟米飲送下。

【摘錄】 《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孔氏家傳》

【處方】 茯苓1兩, 黃芩1兩, 五味子半兩, 半夏(湯洗7遍;切, 薑汁浸, 焙)3分, 橘皮(洗)1兩, 桔梗半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咳, 大便堅, 從腹上至頭發熱, 脈疾。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 食後米飲送下。

【摘錄】 《全生指迷方》卷四

【處方】 茯苓1兩, 黃連1兩。

【制法】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 小兒腹痛夭糾, 不能哺乳。

【用法用量】 飲送下。 量加。

【摘錄】 《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嬰孺方》

【別名】 茯苓煎

【處方】 茯苓4分, 白術4分, 椒目4分, 木防己5分, 葶藶5分, 澤瀉5分, 甘遂11分, 赤小豆2分, 前胡2分, 芫花2分, 桂心2分, 芒消7分(別研)。

【制法】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腫。 支飲上氣, 黃疸及腳氣、消渴後成石水, 腹脅堅脹, 足脛浮腫, 上氣不得臥, 口幹, 頸脈動, 腹脹間冷, 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茯苓煎(《雞峰》卷十九)。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丸中芫花、甘遂、葶藶、芒消、椒目、防己兼走二便;佐以茯苓、白術、桂心、澤瀉、前胡、赤小豆利水下氣之味, 深得峻藥緩攻之妙。

【摘錄】 《千金》卷二十一引《古今錄驗》

【處方】 赤茯苓4兩, 黃芩2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四肢發熱, 逢風如炙如焚,

此由陰陽氣不調, 陰氣虛, 陽氣盛, 以水少木能滅盛火, 陽獨活於外。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 米飲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一九引《指南方》

【處方】 白茯苓1兩, 牡荊子半兩, 天雄1兩(炮裂, 去皮臍), 黃耆1兩(銼), 肉蓯蓉1兩(酒浸1宿, 刮去皺皮, 炙幹), 薯蕷1兩, 巴戟1兩, 石長生3分, 桂心1兩, 菟絲子1兩(酒浸3日, 曬乾, 別搗為末), 杜仲1兩(去粗皮, 炙微黃, 銼), 牡蠣1兩(燒為粉), 山茱萸1兩, 熟幹地黃1兩, 澤瀉3分, 石斛1兩半(去根, 銼), 附子1兩(炮裂, 去皮臍), 天門冬1兩半(去心, 焙), 人參1兩(去蘆頭), 防風半兩(去蘆頭), 羌活3分, 當歸3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 銼)。

【制法】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豐盛體骨, 光澤肌膚。 主虛勞痿痹, 手足厥冷, 精氣虛乏, 骨節疼痛, 頭眩吐逆, 腰脊強直。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 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三十

【處方】 茯神1兩半,牛黃5銖,菖蒲2分,遠志(去心)2分,茯苓2分,人參3兩。

【制法】 先將5味為細末,然後入牛黃同研,再羅,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心驚恐,志意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恐懼,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愈暮發,甚則狂眩。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酒送下,食後良久及夜臥時服。

【注意】 忌醋物、羊肉、餳。

【摘錄】 方出《古今錄驗》引陳明方(見《外台》卷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十四

【處方】 茯苓1兩,山藥1兩,肉桂1兩,山茱萸1兩,巴戟1兩,白術1兩,牛膝1兩,菟絲子1兩,乾薑3錢,細辛3錢,防風3錢,柏子仁3錢,澤瀉3錢,牡丹皮3錢,附子(童便煮3次,1兩1個)。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男子五勞七傷,兩目迎風淚出,頭風項強,回轉不得,心腹脹滿,上連胸脅,下引腰背,表裡徹痛,喘息不得,飲食咳逆,面黃痿瘦,小便淋瀝,陰痿不起,臨爐不舉,足腫腹痛,五心煩熱,身背浮腫,盜汗不絕,四肢拘攣,或緩或急,夢寐驚悸,呼吸氣短,口乾舌燥,狀如消渴,急於喜怒,嗚咽悲愁。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空心鹽湯送下,日2次。

【摘錄】 《遵生八箋》卷六

【處方】 茯苓2分,菖蒲1分,遠志3分,肉蓯蓉3分,蛇床子3分,車前子3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補精有子,強志安心。主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腹酒送下。

【注意】 忌醋。

【摘錄】 《醫方類聚》卷一四五引《千金月令》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石斛1兩半,人參1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羚羊角(鎊屑)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五加皮1兩,酸棗仁1兩半,五味子1兩半,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焙)3兩,雲母粉2兩,黃耆(細銼)1兩,防風(去叉)1兩,細辛(去苗葉)1兩,獨活(去蘆頭)1兩,杜仲(去粗皮,炙,銼)1兩,鹿角膠(炙燥)2兩,檳榔(煨,銼)2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枚,續斷(銼,焙)2兩,澤瀉1兩半,當歸(銼,焙)1兩半,熟幹地黃(焙)3兩,甘草(炙)1兩,肉蓯蓉(酒浸,去破皮)1兩半。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諸癩膿潰,體虛氣熱,榮衛不清,風鼓於脈。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煎棗湯送下,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八

【處方】 茯苓1兩,茵陳1兩,乾薑1兩,白術(熬)30銖,枳實30銖,半夏18銖,杏仁18銖,甘遂6銖,蜀椒12銖,當歸12銖。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酒疸,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腹服,日3次。稍稍加,以小便利為度。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前凝水石散治內疸,此茯苓丸治酒疸,乃酒積漬於心下,按之縱橫格指,故用蜀椒、乾薑溫散堅痞;枳、木、苓、半健運痰濕;杏仁、當歸下氣和血;甘遂、茵陳破結利水,為酒疸開闢去路也。

【摘錄】 《千金》卷十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白術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紫菀(去苗土)3分,栝樓根3分,澤瀉半兩,山茱萸1分,生幹地黃(焙)1分,芍藥3分,牛膝(去苗,酒浸,切,焙)3分,山芋1分,黃耆(銼)3兩,甘草(炙)3分,半夏(湯洗去滑,炒)1分,獨活(去蘆頭)1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胞痹,少腹內痛。臂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溫酒送下。日未愈,稍加丸數。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三

【處方】 茯苓8分,甘草7分(炙),杏仁50枚,人參7分,厚樸5分(炙),乾薑7分,黃耆6分,桂心4分,當歸8分,芎藭5分,幹地黃8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下焦虛寒損,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聞人聲,胸中氣塞而短氣。

【用法用量】 初服20丸,加至30丸,清白飲送下,日2次。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蕪荑。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下焦真陽虧損,則胸中大氣不布,而致血澀不調,瘀滯腹內,故需辛溫攻補兼施,方克有濟。蓋參、耆、甘草不得厚樸、杏仁之宣散則滯而不行;芎、歸、地黃不得姜、桂之破結,則瘀而不化;茯苓一味,不獨治畜血喜忘,並守五臟正氣也。

【摘錄】 《外台》卷六引《刪繁方》

【別名】 茯苓煎

【處方】 茯苓1兩,人參2兩,桂肉2兩,乾薑2兩,半夏2兩,橘皮1兩,白術2兩,枳實2兩,葛根屑1兩,甘草2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痰水,令能食,強力養胎。主妊身阻病,患心中煩悶,頭重眩目,憎聞飯氣,便嘔逆吐悶顛倒,四肢委熱,不能勝持。

【用法用量】 茯苓煎(《雞峰》卷十五)。

【注意】 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糖、桃、李、雀肉、酥。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此方合理中、六君、枳術、桂苓等湯,統以健脾運痰為務,妙用尤在葛根一味,鼓舞胃中清陽之氣,生津止嘔,不致瀦積汪洋,七味白術散之發源本此,又須先服半夏茯苓湯者,攸賴細辛以搜邪散結,地黃、芎、芍以保護胎息也。

【摘錄】 《醫心方》卷二十二引《小品方》

【處方】 茯苓2兩,人參2兩,桂心(熬)2兩,甘草2兩,枳實2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妊娠阻病,患心中煩悶,頭眩重,憎聞飲食氣,便嘔逆吐悶顛倒,四肢垂弱,不自勝持。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漸加至30丸,日3次。先服半夏茯苓湯2劑,後可將服此方。

【摘錄】 《千金》卷二引《肘後方》

【處方】 青黛、茯苓、蘆薈、琥珀、川大黃(淨)、赤茯苓2分(炒),鉤藤皮、遠志肉(薑制,炮幹)、蝦蟆灰3鐵,九節菖蒲少許,麝香少許。

【制法】 上為細末,粟米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兒疳,四肢瘦弱,腹脹壯熱,頭髮乾燥,時時煩渴,脊骨如鋸。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薄荷湯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三八二

【處方】 赤茯苓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漢防己半兩,紫蘇子(微炒)半兩,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半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小兒水氣面目腫,小便澀,腹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煎桑根白皮湯送下,日3次。5歲以下,減丸服之。

【摘錄】 《普濟方》卷三八六

【處方】 茯神3錢,蘆薈3錢,琥珀3錢,川黃連(淨)3錢,赤茯苓3錢,鉤藤皮3錢,遠志肉3錢,蝦蟆灰3錢,石菖蒲1錢,麝香少許。

【制法】 上為末,粟米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心疳驚疳。

【用法用量】 薄荷湯送下。

【摘錄】 《保嬰撮要》卷八

【處方】 貝母6分(一作知母),栝樓根4分,茯苓4分,鉛丹1分,雞膍胵中黃皮14枚。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渴,小便數。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日3次。愈後常服甚佳,去鉛丹,以蜜為丸,長服勿絕,以麥飲服。

【摘錄】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普濟方》卷一八○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6兩,地骨皮6兩,鐵精(亦名輕鐵)6兩,天靈蓋(浸童便2升,煮)3兩。

【制法】 上為末,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熱勞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煎湯送下,日2次。

【摘錄】 《普濟方》卷二二九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澤瀉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半,菖蒲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當歸(切,焙)1兩,熟幹地黃(焙)1兩,遠志(去心)1兩1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產後血氣虛,精神不安,言語錯謬。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人參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防風(去蘆頭)1兩半,山芋1兩半,黃耆(銼)1兩半,覆盆子1兩半,牛膝(酒浸,切,焙)1兩,人參1兩,獨活(去蘆頭)1兩,山茱萸1兩,芎藭1兩,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1兩,蕪荑(熬)1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槁本(去苗土)1兩,桂(去粗皮)1兩,澤蘭1兩3分,熟幹地黃(焙)3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婦人血風勞氣,四肢少力,月候不調,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兩,半夏(湯洗去滑)2兩,生薑(切,焙)2兩,昆布(洗去鹹,焙)5兩,海藻(洗去鹹,焙)5兩,桂(去粗皮)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杏仁大。

【功能主治】 氣結喉中,蓄聚不散成癭。

【用法用量】 常含化1粒,細細咽津,令藥氣不絕。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5兩,芍藥5兩,當歸(切,焙)5兩,枳殼(去瓤,麩炒)5兩,白術5兩,人參5兩,大麻仁3兩,大黃(銼)3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空心煎茅根湯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2兩(食不消,多飲者加1倍),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有風者3分加1倍),山茱萸2兩(腹痛者3分加1倍),杜仲(去粗皮,酥炙,銼)2兩(腹中游氣者3分加1倍),澤瀉2兩(有水氣者3分加1倍),山芋3兩(頭風者加1倍),桂(去粗皮)6兩(顏色不足者3分加1倍),細辛(去苗葉)3兩(目視[目巟][目巟]者3分加1倍),石斛2兩(陰濕癢者3分加1倍),肉蓯蓉(酒浸,去皴皮,炙)3兩(身痿加1倍),黃耆(銼)4兩(體疼者加1倍),熟幹地黃2兩(焙,色萎黃者3分加1倍)。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虛勞不足,小便淋瀝,少腹(疒丂)痛,臍腹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腹、溫酒或米飲送下,日晚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遠志(去心)半兩,防風(去叉)半兩,人參半兩,柏子仁(微炒,研)半兩,牡蠣(燒令赤)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龍骨3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並同棗肉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肝勞熱,恐畏不安,精神悶怒,不能獨臥,志氣錯越。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溫酒送下。夜臥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赤芍藥1兩,柴胡(去苗)1兩,百合1兩,訶黎勒皮1兩,羚羊角(鎊)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防風(去叉)1兩,菊花1兩,郁李仁(去皮,炒)1兩半,大麻仁(研)4兩,生幹地黃(焙)3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風熱攻頭面虛浮,心下滿悶,煩躁熱渴,腰胯酸疼,咳逆咽幹,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煎麥門冬湯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二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半,熟幹地黃(焙)1兩半,羚羊角(屑)1兩,當歸(切,炒)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桑上寄生(銼,炒)1兩,延胡索(粳米炒,米熟用)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產後蓐勞,寒熱羸瘦,骨節酸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酒或米飲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處方】 赤茯苓1兩,細辛5錢,澤瀉5錢,肉桂5錢,紫菀茸1兩,附子(炮)3錢,生地黃1兩,牛膝(酒浸)1兩,山茱萸肉5錢,幹山藥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胞痹,小腹、膀胱按之內痛。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食前米飲、臨臥溫酒送下。

【各家論述】 此方雖以茯苓通利為名,全賴牛膝、地黃、山茱、山藥調補津液為主,更需桂、附之辛,以行牛膝、地黃之滯,深得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之旨。其用紫菀者,上滋化源,下利膀胱也。妙用更在細辛一味,開發上竅,專主上為清涕而設。

【摘錄】 《張氏醫通》卷十四

【處方】 赤茯苓1兩,人參1兩,桂心1兩,乾薑(炮)1兩,半夏(泡,洗,炒黃)1兩,橘紅1兩,白術(炒)2兩,甘草(炒)2兩,枳殼(麩炒)2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妊娠煩悶,頭暈,聞食吐逆,或胸腹痞悶。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米飲送下,日3次。

【摘錄】 《景嶽全書》卷六十一

【別名】 茯神丸

【處方】 茯神8錢,遠志(去骨)8錢,茯苓8錢,朱砂3錢。

【制法】 豬心1個,用早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經來狂言,觸怒,逆血攻心,不知人事。

【用法用量】 茯神丸(《女科秘要》卷三)。

【摘錄】 《寧坤秘笈》卷上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分,陳曲(炒)1兩,赤石脂3分,黃連(去須)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黃柏(去粗皮)3分,乾薑(炮)3分,當歸(切,焙)3分,龍骨3分,甘草(炙)半兩,人參半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痢不止,脾胃虛弱,食飲不消化,腹鳴(疒丂)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處方】 赤茯苓(去粗皮)1兩,當歸1兩,黃連(去須,炒)1兩,黃柏(去粗皮)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赤痢及赤白痢。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肉豆蔻仁(炮)1兩,人參1兩,白術1兩,乾薑(炮)1兩半,桂(去粗皮)半兩,訶黎勒(炮,去核)半兩,甘草(炙)2錢。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上氣腹脹,脾胃不和,心胸滿悶。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生薑湯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木瓜1枚半(切),桂(去粗皮)半兩,木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黃)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白術半兩,乾薑(炮)半兩,高良薑半兩,人參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

【制法】 上藥除木瓜外,為末,先將木瓜飯上蒸熟,研如膏,次入諸藥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腳氣,心腹脹急,不思飲食,幹濕霍亂,泄瀉轉筋。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煎人參、茯苓湯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處方】 牛膝、當歸、白術、黃耆、肉桂、獨活各等分。

【功能主治】 產後發喘,四肢浮腫;婦人產後遍體疼痛,腰背不得轉側,手腳不得動搖,身熱頭痛。

【用法用量】 加生薑5片,薤白7寸,水煎服。

【摘錄】 《觀聚方要補》卷九引《經驗良方》

【處方】 五倍子(去瓤)4兩,蓮肉1兩,龍骨(煆)1兩半,左顧牡蠣(煆)2兩,茯苓2兩。

【制法】 上為末,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三消渴疾。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鹽湯送下。仍兼服靈砂黑錫。

【摘錄】 《醫方大成》

【處方】 赤茯苓(去皮)、川黃連(去須)、枳殼(炒)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嬰兒初生,惡穢入腹,腹滿氣短,不能飲乳。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乳汁調灌下。

【摘錄】 《直指小兒》卷一

【處方】 白茯苓。

【制法】 上為末,在瞭解了茯苓丸這味方劑之後,我們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試一試。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三十

【處方】 茯神1兩半,牛黃5銖,菖蒲2分,遠志(去心)2分,茯苓2分,人參3兩。

【制法】 先將5味為細末,然後入牛黃同研,再羅,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心驚恐,志意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恐懼,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愈暮發,甚則狂眩。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酒送下,食後良久及夜臥時服。

【注意】 忌醋物、羊肉、餳。

【摘錄】 方出《古今錄驗》引陳明方(見《外台》卷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十四

【處方】 茯苓1兩,山藥1兩,肉桂1兩,山茱萸1兩,巴戟1兩,白術1兩,牛膝1兩,菟絲子1兩,乾薑3錢,細辛3錢,防風3錢,柏子仁3錢,澤瀉3錢,牡丹皮3錢,附子(童便煮3次,1兩1個)。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男子五勞七傷,兩目迎風淚出,頭風項強,回轉不得,心腹脹滿,上連胸脅,下引腰背,表裡徹痛,喘息不得,飲食咳逆,面黃痿瘦,小便淋瀝,陰痿不起,臨爐不舉,足腫腹痛,五心煩熱,身背浮腫,盜汗不絕,四肢拘攣,或緩或急,夢寐驚悸,呼吸氣短,口乾舌燥,狀如消渴,急於喜怒,嗚咽悲愁。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空心鹽湯送下,日2次。

【摘錄】 《遵生八箋》卷六

【處方】 茯苓2分,菖蒲1分,遠志3分,肉蓯蓉3分,蛇床子3分,車前子3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補精有子,強志安心。主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腹酒送下。

【注意】 忌醋。

【摘錄】 《醫方類聚》卷一四五引《千金月令》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石斛1兩半,人參1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羚羊角(鎊屑)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五加皮1兩,酸棗仁1兩半,五味子1兩半,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焙)3兩,雲母粉2兩,黃耆(細銼)1兩,防風(去叉)1兩,細辛(去苗葉)1兩,獨活(去蘆頭)1兩,杜仲(去粗皮,炙,銼)1兩,鹿角膠(炙燥)2兩,檳榔(煨,銼)2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枚,續斷(銼,焙)2兩,澤瀉1兩半,當歸(銼,焙)1兩半,熟幹地黃(焙)3兩,甘草(炙)1兩,肉蓯蓉(酒浸,去破皮)1兩半。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諸癩膿潰,體虛氣熱,榮衛不清,風鼓於脈。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煎棗湯送下,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八

【處方】 茯苓1兩,茵陳1兩,乾薑1兩,白術(熬)30銖,枳實30銖,半夏18銖,杏仁18銖,甘遂6銖,蜀椒12銖,當歸12銖。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酒疸,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腹服,日3次。稍稍加,以小便利為度。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前凝水石散治內疸,此茯苓丸治酒疸,乃酒積漬於心下,按之縱橫格指,故用蜀椒、乾薑溫散堅痞;枳、木、苓、半健運痰濕;杏仁、當歸下氣和血;甘遂、茵陳破結利水,為酒疸開闢去路也。

【摘錄】 《千金》卷十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白術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紫菀(去苗土)3分,栝樓根3分,澤瀉半兩,山茱萸1分,生幹地黃(焙)1分,芍藥3分,牛膝(去苗,酒浸,切,焙)3分,山芋1分,黃耆(銼)3兩,甘草(炙)3分,半夏(湯洗去滑,炒)1分,獨活(去蘆頭)1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胞痹,少腹內痛。臂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溫酒送下。日未愈,稍加丸數。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三

【處方】 茯苓8分,甘草7分(炙),杏仁50枚,人參7分,厚樸5分(炙),乾薑7分,黃耆6分,桂心4分,當歸8分,芎藭5分,幹地黃8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下焦虛寒損,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聞人聲,胸中氣塞而短氣。

【用法用量】 初服20丸,加至30丸,清白飲送下,日2次。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蕪荑。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下焦真陽虧損,則胸中大氣不布,而致血澀不調,瘀滯腹內,故需辛溫攻補兼施,方克有濟。蓋參、耆、甘草不得厚樸、杏仁之宣散則滯而不行;芎、歸、地黃不得姜、桂之破結,則瘀而不化;茯苓一味,不獨治畜血喜忘,並守五臟正氣也。

【摘錄】 《外台》卷六引《刪繁方》

【別名】 茯苓煎

【處方】 茯苓1兩,人參2兩,桂肉2兩,乾薑2兩,半夏2兩,橘皮1兩,白術2兩,枳實2兩,葛根屑1兩,甘草2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痰水,令能食,強力養胎。主妊身阻病,患心中煩悶,頭重眩目,憎聞飯氣,便嘔逆吐悶顛倒,四肢委熱,不能勝持。

【用法用量】 茯苓煎(《雞峰》卷十五)。

【注意】 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糖、桃、李、雀肉、酥。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此方合理中、六君、枳術、桂苓等湯,統以健脾運痰為務,妙用尤在葛根一味,鼓舞胃中清陽之氣,生津止嘔,不致瀦積汪洋,七味白術散之發源本此,又須先服半夏茯苓湯者,攸賴細辛以搜邪散結,地黃、芎、芍以保護胎息也。

【摘錄】 《醫心方》卷二十二引《小品方》

【處方】 茯苓2兩,人參2兩,桂心(熬)2兩,甘草2兩,枳實2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妊娠阻病,患心中煩悶,頭眩重,憎聞飲食氣,便嘔逆吐悶顛倒,四肢垂弱,不自勝持。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漸加至30丸,日3次。先服半夏茯苓湯2劑,後可將服此方。

【摘錄】 《千金》卷二引《肘後方》

【處方】 青黛、茯苓、蘆薈、琥珀、川大黃(淨)、赤茯苓2分(炒),鉤藤皮、遠志肉(薑制,炮幹)、蝦蟆灰3鐵,九節菖蒲少許,麝香少許。

【制法】 上為細末,粟米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兒疳,四肢瘦弱,腹脹壯熱,頭髮乾燥,時時煩渴,脊骨如鋸。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薄荷湯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三八二

【處方】 赤茯苓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漢防己半兩,紫蘇子(微炒)半兩,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半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小兒水氣面目腫,小便澀,腹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煎桑根白皮湯送下,日3次。5歲以下,減丸服之。

【摘錄】 《普濟方》卷三八六

【處方】 茯神3錢,蘆薈3錢,琥珀3錢,川黃連(淨)3錢,赤茯苓3錢,鉤藤皮3錢,遠志肉3錢,蝦蟆灰3錢,石菖蒲1錢,麝香少許。

【制法】 上為末,粟米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心疳驚疳。

【用法用量】 薄荷湯送下。

【摘錄】 《保嬰撮要》卷八

【處方】 貝母6分(一作知母),栝樓根4分,茯苓4分,鉛丹1分,雞膍胵中黃皮14枚。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渴,小便數。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日3次。愈後常服甚佳,去鉛丹,以蜜為丸,長服勿絕,以麥飲服。

【摘錄】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普濟方》卷一八○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6兩,地骨皮6兩,鐵精(亦名輕鐵)6兩,天靈蓋(浸童便2升,煮)3兩。

【制法】 上為末,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熱勞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煎湯送下,日2次。

【摘錄】 《普濟方》卷二二九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澤瀉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半,菖蒲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當歸(切,焙)1兩,熟幹地黃(焙)1兩,遠志(去心)1兩1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產後血氣虛,精神不安,言語錯謬。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人參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防風(去蘆頭)1兩半,山芋1兩半,黃耆(銼)1兩半,覆盆子1兩半,牛膝(酒浸,切,焙)1兩,人參1兩,獨活(去蘆頭)1兩,山茱萸1兩,芎藭1兩,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1兩,蕪荑(熬)1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槁本(去苗土)1兩,桂(去粗皮)1兩,澤蘭1兩3分,熟幹地黃(焙)3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婦人血風勞氣,四肢少力,月候不調,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兩,半夏(湯洗去滑)2兩,生薑(切,焙)2兩,昆布(洗去鹹,焙)5兩,海藻(洗去鹹,焙)5兩,桂(去粗皮)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杏仁大。

【功能主治】 氣結喉中,蓄聚不散成癭。

【用法用量】 常含化1粒,細細咽津,令藥氣不絕。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5兩,芍藥5兩,當歸(切,焙)5兩,枳殼(去瓤,麩炒)5兩,白術5兩,人參5兩,大麻仁3兩,大黃(銼)3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空心煎茅根湯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2兩(食不消,多飲者加1倍),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有風者3分加1倍),山茱萸2兩(腹痛者3分加1倍),杜仲(去粗皮,酥炙,銼)2兩(腹中游氣者3分加1倍),澤瀉2兩(有水氣者3分加1倍),山芋3兩(頭風者加1倍),桂(去粗皮)6兩(顏色不足者3分加1倍),細辛(去苗葉)3兩(目視[目巟][目巟]者3分加1倍),石斛2兩(陰濕癢者3分加1倍),肉蓯蓉(酒浸,去皴皮,炙)3兩(身痿加1倍),黃耆(銼)4兩(體疼者加1倍),熟幹地黃2兩(焙,色萎黃者3分加1倍)。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虛勞不足,小便淋瀝,少腹(疒丂)痛,臍腹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腹、溫酒或米飲送下,日晚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遠志(去心)半兩,防風(去叉)半兩,人參半兩,柏子仁(微炒,研)半兩,牡蠣(燒令赤)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龍骨3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並同棗肉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肝勞熱,恐畏不安,精神悶怒,不能獨臥,志氣錯越。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溫酒送下。夜臥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赤芍藥1兩,柴胡(去苗)1兩,百合1兩,訶黎勒皮1兩,羚羊角(鎊)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防風(去叉)1兩,菊花1兩,郁李仁(去皮,炒)1兩半,大麻仁(研)4兩,生幹地黃(焙)3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風熱攻頭面虛浮,心下滿悶,煩躁熱渴,腰胯酸疼,咳逆咽幹,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煎麥門冬湯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二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半,熟幹地黃(焙)1兩半,羚羊角(屑)1兩,當歸(切,炒)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桑上寄生(銼,炒)1兩,延胡索(粳米炒,米熟用)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產後蓐勞,寒熱羸瘦,骨節酸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酒或米飲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處方】 赤茯苓1兩,細辛5錢,澤瀉5錢,肉桂5錢,紫菀茸1兩,附子(炮)3錢,生地黃1兩,牛膝(酒浸)1兩,山茱萸肉5錢,幹山藥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胞痹,小腹、膀胱按之內痛。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食前米飲、臨臥溫酒送下。

【各家論述】 此方雖以茯苓通利為名,全賴牛膝、地黃、山茱、山藥調補津液為主,更需桂、附之辛,以行牛膝、地黃之滯,深得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之旨。其用紫菀者,上滋化源,下利膀胱也。妙用更在細辛一味,開發上竅,專主上為清涕而設。

【摘錄】 《張氏醫通》卷十四

【處方】 赤茯苓1兩,人參1兩,桂心1兩,乾薑(炮)1兩,半夏(泡,洗,炒黃)1兩,橘紅1兩,白術(炒)2兩,甘草(炒)2兩,枳殼(麩炒)2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妊娠煩悶,頭暈,聞食吐逆,或胸腹痞悶。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米飲送下,日3次。

【摘錄】 《景嶽全書》卷六十一

【別名】 茯神丸

【處方】 茯神8錢,遠志(去骨)8錢,茯苓8錢,朱砂3錢。

【制法】 豬心1個,用早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經來狂言,觸怒,逆血攻心,不知人事。

【用法用量】 茯神丸(《女科秘要》卷三)。

【摘錄】 《寧坤秘笈》卷上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分,陳曲(炒)1兩,赤石脂3分,黃連(去須)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黃柏(去粗皮)3分,乾薑(炮)3分,當歸(切,焙)3分,龍骨3分,甘草(炙)半兩,人參半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痢不止,脾胃虛弱,食飲不消化,腹鳴(疒丂)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處方】 赤茯苓(去粗皮)1兩,當歸1兩,黃連(去須,炒)1兩,黃柏(去粗皮)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赤痢及赤白痢。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肉豆蔻仁(炮)1兩,人參1兩,白術1兩,乾薑(炮)1兩半,桂(去粗皮)半兩,訶黎勒(炮,去核)半兩,甘草(炙)2錢。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上氣腹脹,脾胃不和,心胸滿悶。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生薑湯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木瓜1枚半(切),桂(去粗皮)半兩,木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黃)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白術半兩,乾薑(炮)半兩,高良薑半兩,人參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

【制法】 上藥除木瓜外,為末,先將木瓜飯上蒸熟,研如膏,次入諸藥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腳氣,心腹脹急,不思飲食,幹濕霍亂,泄瀉轉筋。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煎人參、茯苓湯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處方】 牛膝、當歸、白術、黃耆、肉桂、獨活各等分。

【功能主治】 產後發喘,四肢浮腫;婦人產後遍體疼痛,腰背不得轉側,手腳不得動搖,身熱頭痛。

【用法用量】 加生薑5片,薤白7寸,水煎服。

【摘錄】 《觀聚方要補》卷九引《經驗良方》

【處方】 五倍子(去瓤)4兩,蓮肉1兩,龍骨(煆)1兩半,左顧牡蠣(煆)2兩,茯苓2兩。

【制法】 上為末,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三消渴疾。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鹽湯送下。仍兼服靈砂黑錫。

【摘錄】 《醫方大成》

【處方】 赤茯苓(去皮)、川黃連(去須)、枳殼(炒)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嬰兒初生,惡穢入腹,腹滿氣短,不能飲乳。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乳汁調灌下。

【摘錄】 《直指小兒》卷一

【處方】 白茯苓。

【制法】 上為末,在瞭解了茯苓丸這味方劑之後,我們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試一試。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