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肌膚麻木的治療方法

肌膚麻木是人體最常出現的疾病之一, 面對此類情況, 病患及其家屬都需要鎮定下來, 看看能夠從哪方面改進, 許多人都會出現類似情況, 只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調理, 過幾天就能夠消散了, 一定不要盲目擔心驚慌, 導致疾病難以治癒。

“痹”, 有閉阻不通之意, 是由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 閉阻經絡, 氣血不能暢行, 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等酸痛, 麻木, 重著, 伸屈不利, 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臨床表現的病證。 臨床根據病邪偏盛和症狀特點, 分為行痹、痛痹、著痹和熱痹。

現代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纖維織炎和神經痛等病,

均屬中醫“痹證”範疇。

【病因病機】

痹證成因, 多由人體正氣不足, 衛氣不固, 腠理空疏, 感受風寒濕熱之邪, 或勞累後汗 出當風, 涉水冒寒, 久臥濕地等, 以致風寒濕邪乘虛而入, 痹阻經脈, 發為風寒濕痹。 《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 ”或因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 複感鳳寒濕邪, 鬱久化熱, 或感受熱邪, 留注關節, 出現關節紅腫熱痛或發熱, 發為熱痹。

【診斷要點】

l.以肢體關節酸痛、麻木、重著和屈伸不利, 甚至關節腫大為主要臨床表現。

2.發病及病情輕重與寒冷、潮濕、勞累和氣候變化有關。

3.偏於風者肢體關節疼痛, 遊走不定;偏於寒者疼痛較重, 痛有定處;偏於濕者重著麻木;偏於熱者紅腫灼熱疼痛。

4.實驗室檢查, “抗O”、“風濕因數”、“血沉”及X線攝片可協助診斷。

【辨證分型】

l.風寒濕痹 關節酸痛, 或部分肌肉酸痛麻木, 遷延日久, 可致肢體拘急, 甚則以關節腫大為主症。 由於人體素質不同, 感受風寒濕三氣有所偏勝, 症狀表現各異, 如風氣勝者為行痹, 寒氣勝者為痛痹, 濕氣勝者為著痹。 三者辨別如下:

(l)行痹:風性善行, , 肢體關節走竄疼痛, 彼伏此起, 痛無定處。 有時兼見寒熱。 舌苔黃膩, 脈浮滑。

(2)痛痹:寒性凝澀, 遍身或局部關節疼痛, 痛有定處, 得熱痛減, 遇冷加劇。 舌苔白, 脈弦緊。

(3)著痹:濕性粘滯, 肌膚麻木, 肢體關節酸痛, 重著不移, 陰雨風冷每可促其發作。 苔白膩, 脈濡緩。

2.熱痹 關節酸痛, 局部紅腫灼熱, 痛不可觸, 關節活動不利, 可涉及單關節或多個關節,

並兼有發熱、口渴, 苔黃燥, 脈滑數等。

【治療】

l.刺灸法

(l)風寒濕痹

治法:溫經散寒, 祛風通絡, 除濕止痛。

處方:根據風寒濕邪的偏盛和侵犯部位, 進行循經取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 痛痹配腎俞、關元, 著痹配陽陵泉。 分部取穴:肩部取肩骨趴肩鑼, 肘部取曲池, 、天井, 腕部取外關、陽池, 背腰部取身柱、腰陽關, 髀部取環跳、髀關, 股部取承扶、風市, 膝部取犢鼻、鶴頂, 踝部取丘墟、申脈。

方義:風邪偏盛為行痹, 取膈俞、血海養血活血, 含祛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濕盛為著痹, 取陰陵泉健脾利濕。 寒盛為痛痹, 取腎俞、關元益火之源, 振奮陽氣而祛寒邪。 局部取穴, 旨在疏理局部經絡氣血, 使營衛調和, 則風寒濕邪無所依附而痹痛遂解。

操作:毫針刺,

用平補平瀉法。 每日l次, 每次留針30分鐘, 可配合艾灸, 10次為l療程。

(2)熱痹

治法:利濕清熱, 通絡止痛。

處方:根據發病部位局部取穴, 配大椎、曲池。

方義:局部取穴疏調氣血, 大椎清熱散風, 曲池清熱行氣消腫。

操作:毫針刺, 用瀉法。 每日l次.每次留針20~30分鐘, 10次為l療程。

2.耳針法

選穴:耳區相應部位 腎上腺 神門

方法:毫針刺, 每日l次, 每次留針20~30分鐘。 或用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每3~4日更換l次。

3.穴位注射法

選穴:參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用當歸注射液或威靈仙注射液, 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 注意勿注入關節腔。 每隔1~3日注射l次, 10次為l療程。 每次選穴不宜過多, 可交替應用。

4.電針法

選穴:參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進針得氣後, 通電針機, 先用連續波5分鐘, 後改疏密波,

通電時間為10~20分鐘。 每日或隔日l次, 10次為l療程, 療程間間歇3~5日。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耐力, 別在治療過程中半途而廢, 肌膚麻木也比較容易復發, 需要在今後做好日常護理, 徹底告別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