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警惕濕氣太重會引起的4種疾病

濕氣太重會引起的4個危害

1.脾胃病

如果濕氣重, 尤其是寒濕內侵, 會引起脾胃病高發, 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厭食、胃脘脹滿、有積水感、腹瀉、胸悶、咽部阻塞感等。

2.頸腰椎病

每到連綿的陰雨天, 醫生就會發現因頸椎不適的中青年人群呈現上升趨勢。 陰濕氣候很容易導致寒邪侵入體內, 誘發頸椎不適。

3.皮膚病

濕氣重的時候, 也是皮膚病高發時期, 如腳氣、濕疹、下肢潰瘍等。 中醫認為, 這些皮膚病與天氣悶熱、潮濕有關, 尤以濕重為主。

4.關節病

中醫認為, 骨關節炎屬於痹症範疇, 即“骨痹”, 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和功能障礙, 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致殘性疾病。 在陰天、下雨、寒冷、潮濕時, 關節腫脹和疼痛會同時加重。

這些中成藥有祛濕的功效

1、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參、白術(炒)、乾薑、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 用於脾胃虛寒, 脘腹冷痛, 嘔吐泄瀉, 手足不溫等病症。

2、參苓白術丸

此方是治療脾虛泄瀉的代表方劑。 用於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 大便次數就時顯增多, 伴有不消化食物, 大便時瀉時溏, 遷延反復, 飲食減少, 食後脘悶不舒, 面色萎黃, 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 脈細弱。

成分:人參、白術、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 益肺氣。 用於脾胃虛弱, 食少便溏, 氣短咳嗽, 肢倦乏力。 益氣健脾, 滲濕止瀉。

3、歸脾丸

成分:黨參、白術(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 養血安神。 用於心脾兩虛, 氣短心悸, 失眠多夢, 頭昏頭暈, 肢倦乏力, 食欲不振, 崩漏便血。

4、健脾丸

健脾丸為著名的消食導滯藥, 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 它是根據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減而成的, 為保和丸的姊妹方, 小兒消化不良最為常用。

成分:黨參、白術(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 用於脾胃虛弱, 脘腹脹滿, 食少便溏。

5、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術(炒)、砂仁、厚樸(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濕, 健脾和胃。 主治胸膈痞悶, 脘腹脹痛, 嘔吐噁心, 噯氣納呆。

上一篇:想要養生 飯後就別做這7件事 下一篇:沒有了 標籤閱讀:濕氣重祛濕濕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