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

怎麼進行身體功能性訓練?

有些人身體素質一直以來都不是那麼好的, 就只能是採用一些相對應的身體功能性訓練才能夠達到提高的目的, 不過這種方式一般都是針對于運動員身體恢復來使用的, 因此人們在採用這種訓練方法的時候一定要對自己的身體現狀有一個評估, 盡可能不要讓自己的肌肉勞損, 要量力而行, 也不要經常進行的, 要適當的去進行訓練, 這對於身體才是更好的方式。

特點:

功能性訓練起源于損傷康復。 物理治療師在治療運動員的損傷時通常得出這樣的結論:損傷由於穩定肌功能欠佳, 作用力轉移至另一肌肉造成。 一般來說, 功能欠佳的肌肉為髖關節, 脊柱或者肩胛-胸關節的穩定肌。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趨勢:似乎總是相同的肌肉發生損傷。 物理治療師指出, 薄弱環節常常存在於深層腹肌(腹橫肌和腹內斜肌), 髖關節穩定肌群(臀中肌,

內收肌, 腰方肌和髖關節外旋肌群)和肩胛骨後縮肌群(下斜方肌和菱形肌)之中。 於是人們便開始重視物理治療師所說的功能持續性欠佳的肌肉, 以保證運動員以最正確最安全的技術完成基本的動作。

第一, 人體的大部分肌群是縱向排列的,

而另外一部分是斜向排列的, 如腹外斜肌和腰方肌, 這種排列複雜結構使軀幹能夠產生屈伸, 側屈和扭轉運動的動力, 而人體的各種複雜動作(包括競技動作)都是人體功能性動作的組合, 這些動作有推、拉、旋轉、弓步、蹲、體前屈, 這些動作都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面內完成的動作, 因此功能力量訓練注重了多角度, 在運動鏈各個平面協調練習;

第二, 功能力量訓練將核心部位的穩定性作為重要內容。 根據物理學關於轉動力矩在封閉的個體中保持恒定的原理。 下肢產生一個向前的轉動力矩, 必然其他部位要產生一個相反的轉動力矩, 這樣才能平衡。 核心部位在此過程中擔負著穩定重心, 環節發力、傳導力量等作用,

對上下肢的協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 而且四肢運動的各種狀態控制都源自核心肌群, 有了強大的核心力量作保證, 軀幹得到穩固的支援, 四肢的應力也能夠隨之減少, 肢體能夠遊刃有餘地更協調完成技術動作;所以功能訓練將核心力量作為主要內容。

第三, 功能力量訓練強調的是動作的一體化和控制下的動態平衡。 人體可分為頭、軀幹、上臂、前臂、手、大腿、小腿和足等多個環節, 各個環節可動地連接起來構成生物運動鏈, 力作用在生物運動鏈上, 各環節發生相對的變化;如何將不同關節的運動和肌肉收縮整合起來, 形成符合專項力學規律的肌肉“運動鏈”, 為四肢末端發力創造理想條件, 是所有運動項目共同面臨的問題。 以網球為例, 如果不考慮拍弦的原理, 根據人體力學原理, 只有充分利用大肌肉部位的運動, 並將各部位的動作協調一致地傳遞到拍頭, 拍頭才可能獲得最大力, 既最大加速度;高水準的職業選手在發球時動作並不完全一樣,

但他們都是充分利用腳、腿、髖、腰腹、肩、大臂、前臂、手腕的協調運動鏈, 使力量最大程度傳遞到球上, 有研究認為, 網球運動員揮拍網球運動員揮拍擊球的動作中, 髖和軀幹的力量占整個擊球力量的50%。 通過功能力量訓練可使運動員在意識的支配下, 把人體部分調節成軀幹和四肢的統一彈性體, 各運動環節由內及外, 由近端環節到遠端環節, 節節貫穿, 對拉拔長, 產生渾然一體的彈性體, 其動能由內及外, 通過運動鏈的逐級加速加大, 到末梢環節獲得最大的速度。 總之, 功能訓練是力量增長的同時兼顧整體平衡與協調的體能訓練, 是在技術提高的同時兼顧全身的穩定與統一的專項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