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體重標準 也要小心肥胖找上門

46歲的李女士身高160釐米, 體重56.7公斤, BMI:22.7, 一直認為自己是標準體重。 沒想到, 日前經過“人體成分分析”, 她的內臟脂肪已經達到臨界指數, 竟然是個體重正常的“胖子”。

一樣的體重不一樣的“內涵”

日常診斷肥胖以體重指數BMI為標準, BMI定義為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 針對亞洲地區人群的體質及其與肥胖相關疾病的特點, 以下為BMI分類標準:正常18.5~24.9, 超重25~27.4, 輕度肥胖27.5~32.4, 中度肥胖32.5~37.4, 重度肥胖>37.5。

很多人以這個指數作為界定是否是胖子的標準, 其實這只是一個粗線條的評價指標。 從醫學角度, “人體成分分析”要比單純體重指標精確得多。

人體由骨骼、肌肉、皮膚、內臟等組成。 李女士的人體成分分析報告顯示, 全身資料一欄中, 細胞內水分、細胞外水分、蛋白質、無機鹽、基礎代謝和BMI數值均正常, 而體脂肪一項測量值為18.7kg, 高於目標值12.1kg;節段性分析方面, 四肢和軀幹的肌肉、脂肪和水分分佈正常。 綜合分析, 李女士體脂百分比為肥胖。 李女士是素食主義者, 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會跟肥胖沾上邊, 自己血膽固醇水準高於正常上限竟和飲食偏素有關。 醫生針對其飲食習慣和各種食物攝入量為其制定了營養和運動方案, 包括每天食用的主食、雞蛋、優酪乳、水果和蔬菜等膳食總量和搭配比例, 每天有氧運動40分鐘, 加上15分鐘的抗阻運動, 每天曬太陽並在晚飯後補充1片鈣片,

並建議她不食用點心和高糖水果。 如果通過調整生活方式, 李女士的體脂肪含量仍然沒有任何改善, 或血膽固醇水準仍然偏高, 那就需要諮詢內科醫生是否要服用降脂藥物了。

節食減肥傷身體

前不久, 一位65歲的老先生在查體中發現自己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他為了降糖, 把每天三餐改成兩餐, 只吃主食和涼拌菜, 每天走5000步。 直至暈倒, 被送到醫院急救。 檢查發現, 老先生不但營養不良, 還伴有低蛋白血症、肌肉肌力下降等症狀, 肝功能也出現了異常。

很多人為了減肥或者減輕體重而少吃飯或者不吃飯, 這通常不是醫生推薦的方法。 減肥的目標是把脂肪減下去, 且身體盡可能少受傷害, 這是體重管理的目標。

人的機體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一系列的代償措施。 以能量儲備為例, 人體內的能量儲備有兩大塊:一塊是人體內儲備的糖原, 另一大塊就是脂肪;但人體內並不儲備蛋白質, 人體內的所有蛋白質都有特殊功能, 蛋白的消耗就意味著功能的減退或消失。

人在饑餓的時候首先動員的是糖原, 但遺憾的是無論是肝糖原還是肌糖原都不能維持機體太長的能量供給, 在糖原消耗完後因為蛋白質供能的動員比脂肪要容易, 這樣機體就要開始消耗自身的蛋白來供能, 一般是先消耗肌肉內的蛋白。 這時候如果得不到能量的補充, 機體就會再消耗內臟的蛋白。 因為肌肉蛋白主要是為機體提供運動功能, 稍微下降可能人只是覺得沒勁,

但內臟蛋白的功能就比較複雜了, 比如說免疫系統就可能會有變化, 肝功能也可能出現異常, 免疫球蛋白、淋巴細胞也可能會下降等, 這都是能量沒有得到及時補充的結果。

把吃出來的肥胖吃回去

在日常生活中, 多數肥胖是吃出來的, 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沒有合理的運動導致的。 這種肥胖多數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糾正。 對於肥胖人群的體重管理, 一定要結合生活方式的改變, 並採用飲食與運動相匹配的方式。 通常推薦的方法是改變飲食結構, 以既滿足身體的需求又減少脂肪的蓄積為宜, 如推薦高膳食纖維和合理適當的運動相結合的減肥方法。

首先, 對飲食結構進行調整,

保證不損失過多的蛋白質, 減少脂肪攝入, 使各方面達到平衡。 高膳食纖維食物, 包括魔芋、雜糧、新鮮蔬菜及水果等。 很多減肥者發現, 通過節食可以把體重減下來, 但容易反彈。 這是因為沒有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越困難的事情越不容易堅持。

其次,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 因為機體脂肪動員需要大量氧和水分, 所以減重運動更主張有氧運動, 同時在運動時要及時補充水分。 另外肥胖的病人由於體重過大, 像跑步等劇烈運動並不適合。 因為過高的體重和過於強烈的衝擊會加重髖、膝關節的負擔。 而游泳、打太極拳、瑜伽等運動比較適合減重人群。 (李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