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蒲公英敷臉祛痘

說起蒲公英敷臉能祛痘很多人都不相信, 他們覺得蒲公英只不過是一種非常普通的植物而已, 其實蒲公英是一種中藥, 具有消腫止痛, 抗菌消毒等功效。 蒲公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鈣鐵鉀鎂等, 無論是內服還是外敷都有不錯的清熱解毒, 抗菌消炎的效果。

一、蒲公英的功效

清熱解毒可用於熱毒證, 尤善清肝熱, 治療肝熱目赤腫痛, 以及多種感染、化膿性疾病。 消癰散結 治療熱毒壅結於肌肉所致的癰腫瘡毒, 高熱不退。 對乳癰有良效, 能解毒散結通乳, 可內服或外敷, 常配金銀花等同用。 另外還可配大黃、丹皮治療腸癰

二、蒲公英的作用

抗菌:百分之五十鮮草汁用平板挖溝法,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百分之五十全草煎劑用平板挖溝法,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抗真菌:水浸液用試管稀釋法, 一比四對奧杜盎小孢子菌許蘭黃癬菌,

紅色毛癬菌等有抑制作用。 抗腫瘤:蒲公英熱水提取物三十到四十毫克每千克腹腔注射, 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皮下接種後十一到二十天給藥有抑瘤作用, 對接種後的一到十天給藥無效, 其抗腫瘤作用類似香菇多糖, 是通過免疫機制實現的。 還有抗胃潰瘍、利膽、保肝等作用。

三、蒲公英用途

清熱解毒, 消腫散結:主治熱毒瘡癰。 實火熱毒上攻, 目赤咽腫, 口舌生瘡。 熱毒瘡瘍, 乳癰腫痛, 疔毒內攻。 肺癰咳 吐膿血, 腸癰腹痛發熱。 利濕:可治熱淋澀痛, 及濕熱發黃。 蒲公英主治:治急性乳腺炎, 淋巴腺炎, 瘰癘, 疔毒瘡腫, 急性結膜炎, 感冒發熱, 急性扁桃體炎, 急性支氣管炎、胃炎, 肝炎, 膽囊炎, 尿路感染。 蒲公英副作用介紹:是藥三分毒,

因此大家要知道任何藥物, 就算是功效非常好, 它都會有有毒的一面, 因此在服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症下藥, 遵守醫生囑託。 蒲公英也一樣, 蒲公英是一種草本植物, 能夠藥食兩用, 但是經過現代科學研究發現, 蒲公英也有禁忌, 特別是對於陽虛外寒、脾胃虛弱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不要食用蒲公英, 否則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症狀。

四、蒲公英的副作用

用量過大 常規用量煎服後, 偶見有胃腸道反應, 如噁心、嘔吐、腹部不適及輕度泄瀉。 大劑量灌服煎劑三天, 可見實驗兔子肝細胞及腎小管上皮細胞輕度濁腫, 腎小管變窄, 其它無明顯改變。 小鼠和兔亞急性毒性試驗, 尿中可出現少量管型, 腎小管上皮細胞濁腫。

藥不對證 主要是寒熱不分, 不加辨證而濫用蒲公英治療各種感染。 臨床上所見的感染多數為熱證, 用蒲公英一般不會有不良反應。 但少數感染屬於陰寒證, 無熱象, 病程多較長, 病人體質虛弱。 筆者曾見有人用大劑量蒲公英治療陰寒證, 結果病人出現食欲減退、倦怠、疲乏、出虛汗、面色蒼白。 感染灶並無好轉之象。 將蒲公英清熱解毒的作用簡單地看成能抗菌消炎而加以濫用, 會產生不良反應。 過敏反應 服用蒲公英熬的中藥、蒲公英泡酒後, 有些個別的會出現一些麻疹或全身瘙癢等症狀, 這就是蒲公英的過敏現象。 偶爾也會有人在使用蒲公英注射液後會有全身寒冷、面色慘白、嘴唇青紫等症狀, 這也是過敏現象。

五、蒲公英敷臉方法

蒲公英味甘、苦, 性寒, 入肝、胃經, 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功效。 下面介紹幾個巧用蒲公英治病的妙方。 膿皰瘡:取鮮蒲公英適量, 將其洗淨後搗爛擠汁, 每次用棉簽蘸取藥汁塗搽患處, 每日七到十次。 痔瘡腫痛:取鮮蒲公英一百克, 冰片粉三克。 將蒲公英搗爛如泥狀, 加入冰片粉後混勻, 外敷患處, 紗布覆蓋, 膠布固定, 二十到三十分鐘後去掉, 每日一次。 蒲公英可以當天然面膜而且不用洗。 想要使用蒲公英做保養的話, 建議可以煎成汁或開水泡成濃水, 自然涼後洗臉, 自然幹, 多洗幾次。 每天多吃維生素多的新鮮瓜果。

其實用蒲公英敷臉, 不單單只是可以祛痘, 還可以起到很好的淡化色斑的作用, 另外蒲公英的藥用價值也是非常豐富的,

許多胃潰瘍的患者都是利用蒲公英養胃護肝的, 還有很多下火的中藥裡面也含有蒲公英成分, 不信的話你可以留心觀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