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馬刀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陶弘景:馬刀長六七寸, (江)漢間人名為單姥、亦食其肉, 肉似蚌。

2.《綱目》:馬刀似蚌而小, 形狹而長, 其類甚多, 長短大小, 厚薄邪正, 雖有不同, 但性味功用, 大抵則一。

【拼音名】Mǎ Dāo

【英文名】razor clam shell

【別名】蜌、單姥、齊蛤、馬蛤、焷岸

【來源】

藥材基源:為蚌科動物巨首楔蚌或短褐矛蚌及其近緣種的貝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uneopsis capitata(Heude)2.Lanceolaria grayana(Lea)

採收和儲藏:秋季捕撈, 去肉, 取殼, 洗淨, 曬乾。

【原形態】

1.巨首楔蚌, 楔蚌中較大的一種, 一般殼長約70mm, 殼高約35mm, 殼寬約25mm。 殼質厚而堅硬。 貝殼前部極膨大, 向後高度和寬度急劇縮小, 因此外形呈長三角楔狀。

貝殼前部之膨大處的後方有一凹陷, 約位於殼中。 殼頂位於背緣前端, 高而膨大, 常呈破蝕謄宙表面棕褐色, 具有同心圓有生長線。 鉸合部發達, 左殼具2枚擬主齒和2枚側齒, 前擬主齒呈片狀, 後擬主齒呈三角錐狀, 頂部有細的裂紋, 2枚側齒細長而平行;右殼只有1枚三角錐狀的前擬主齒和1枚側齒, 其後擬主齒只留有痕跡。

2.短褐矛蚌, 殼長達170mm, 殼高44mm, 殼寬39mm。 殼堅厚, 略膨脹, 兩側不對稱, 狹長, 呈長矛形。 長度為高的4-5倍。 殼頂部稍膨脹, 低於背緣, 常被腐蝕, 靠近前端, 在貝殼全長1/10處。 前緣鈍圓, 前背緣直, 後背後緣在殼長1/2處漸向下 斜, 腹緣直, 中部稍凹後緣略圓或銳角。 小月面長形, 發達。 殼面灰褐色, 生長紋細緻。 貝殼中部的生長紋間具有排列整齊的粗短顆粒形縱褐。

並在殼頂處有鋸齒狀縱褐, 故稱短褐矛蚌。 鉸合部發達, 左殼具有2枚略呈三角錐形的擬主齒, 2枚長刃狀的側齒;右有2枚擬主齒, 1枚側齒。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 1.多棲息於泥底或泥沙底的湖泊或河流中, 尤喜在急流水域中生活。 以微小生物和植物碎屑為食料。 2.棲息於泥底或泥沙底的河流、湖泊及池塘內。

資源分佈:1.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2.分佈于黑龍江、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性味】味鹹;性涼

【歸經】肺;腎經

【功能主治】散結消痰;通淋除熱;涼血止血;平肝熄風。 主癭瘤;痰飲;淋病;崩漏;吐血;衄血;眩暈;耳鳴

【用法用量】內服:煆研末, 5-15g;或煎湯, 15-50g。

【各家論述】

1.《本經》:主漏下赤白, 寒熱, 破石淋。

2.《別錄》:除五臟間熱, 肌中鼠鼷, 止煩滿, 補中, 去厥痹, 利機關。

3.《綱目》:消水癭, 氣癭, 痰飲。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