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補腎湯的功效與作用

補腎湯是由幾種中藥材經過提取低溫乾燥等工藝生產而成的一種中藥方劑, 適合很多種病症的治療, 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 是很多人都熱衷的選擇。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補腎湯的相關資訊。

【處方】 破故紙(酒炒)小茴(鹽、酒炒)玄胡索 牛膝(去蘆, 酒洗)當歸 杜仲(酒炒)黃柏(酒炒)知母(酒炒)

【功能主治】 主腎虛腰痛。

【用法用量】 上藥銼一劑。 加生薑, 水煎服。

【摘錄】 《古今醫鑒》卷十

【處方】 磁石(煆, 醋淬7遍, 研)1兩, 五味子(炒)2兩, 附子(炮裂, 去皮臍)2兩, 防風(去叉)2兩, 黃耆(銼, 炒)2兩, 牡丹皮2兩, 桂(去皮)2兩,

甘草(炙, 銼)2兩, 桃仁(去皮尖雙仁, 炒令黃)2兩。

【制法】 上(口父)咀, 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腎虛忪悸恍惚, 眼花耳聾, 肢節疼痛, 皮膚搔癢, 小腹拘急, 面色常黑, 黃疸消渴。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 以水1盞半, 加生薑半分(切), 煎取8分, 去滓, 空心頓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處方】 人參1兩, 茯苓1兩, 白術1兩, 黃耆1兩, 附子(炮, 去皮臍)1兩, 沉香4錢, 木瓜1兩半, 羌活半兩, 甘草(炙)1分, 芎䓖1分, 紫蘇3分。

【制法】 上銼散。

【功能主治】 溫脾補腎。 主寒疝入腹, 上實下虛, 小腹(疒丂)痛, 時複泄瀉, 胸膈痞滿, 不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 水1盞, 加生薑3片, 大棗1枚, 煎7分, 去滓, 食前服。

【各家論述】 《醫略六書》:氣陰兩虛, 風寒襲入經中, 筋脈失所營養, 故虛疝時發, 倦怠欲睡。 人參扶元補氣, 黃耆補氣益衛, 附子補真陽以禦邪,

白術健脾元以運化, 川芎行血中之氣, 小茴散經中之寒, 茯苓清治節, 甘草緩中氣, 羌活散氣分之風寒, 蘇葉散血分之風寒, 沉香降逆氣以平疝, 生薑溫胃氣以除疝也。 水煎溫服, 使陽氣內充, 則風寒解散而筋脈得養, 虛疝自平。

【摘錄】 《三因》卷七

【處方】 磁石(水飛, 研, 淘去赤汁)2兩, 附子(炮裂, 去皮臍)2兩, 黃耆(銼)1兩, 五味子1兩, 當歸(切, 焙)1兩, 白茯苓(去黑皮)1兩, 石斛(去根)1兩, 芍藥1兩, 人參1兩, 沉香1兩, 桂(去粗皮)1兩半, 陳橘皮(湯浸去白, 焙)3分, 枳殼(去瓤, 麩炒)半兩, 蜀椒(去目並閉口, 炒出汗)半兩。

【制法】 上(口父)咀, 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腎臟虛冷, 氣攻兩脅下脹, 小腹急痛, 胸中短氣。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 水1盞, 加生薑如棗大(拍碎), 大棗3枚(擘破), 煎至6分, 去滓, 食前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處方】 磁石2兩(搗碎, 水淘去赤汁), 牛膝1兩(去苗), 桂心1兩, 黃耆1兩半(銼), 人參1兩(去蘆頭), 白茯苓1兩, 獨活1兩, 芎䓖1兩, 當歸1兩, 白芍藥1兩, 白術1兩, 白蒺藜1兩(微炒, 去刺), 附子1兩(炮裂, 去皮臍), 澤瀉1兩, 漢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 微炒去汗)。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虛勞腎臟乏損, 耳聾體瘦, 腳膝少力, 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用羊腎1對(切去脂膜), 以水1大盞半, 煎至1盞, 去腎, 下藥末半兩, 更煎至6分, 去滓, 空心及晚食前分2次溫服。

【摘錄】 《聖惠》卷三十

【處方】 杜仲1大斤, 五味子半大升。

【制法】 上切, 分14劑。

【功能主治】 腰痛。

【用法用量】 每夜取1劑, 以水1大升, 浸至五更, 煎3分減一, 濾取汁, 以羊腎3-4枚(切), 下之, 再煮3-5沸, 如作羮法, 空腹頓服;用鹽、酢和之亦得。

【摘錄】 《本草圖經》引《篋中方》(見《證類本草》卷十二)

【處方】 熟地2錢, 杜仲1錢, 當歸8分, 白芍8分, 芡實1錢, 車前8分, 山藥1錢, 木通8分。

【功能主治】 補腎。 主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脈症正宗》卷一

【處方】 當歸、熟地、菟絲子、杜仲、破故紙、巴戟天、山萸、杞子、山藥、淡蓯蓉、淮牛膝、葡萄肉。

【功能主治】 腰痛成龜背症。

【摘錄】 《醫門補要》卷中

【處方】 制附子、茯苓、半夏、木香、牛膝、補骨脂。

【功能主治】 右脅作痛, 咳嗽頭痛, 嗽必努力, 痰清稀者。

【各家論述】 痰雖在脅、在胃、在脾, 而實歸於腎火之衰。 故用附子迅補真火以強土, 茯苓、半夏以除脾濕, 木香以疏中州濕滯之氣, 牛膝以引左氣下行歸腎, 骨脂以引右氣下行歸腎。 藥雖數味, 針芥不差。

【摘錄】 《證因方論集要》卷三引黃錦芳方

【別名】 補腎散

【處方】 杜仲1大斤。

【制法】 上切,

分作14劑。

【功能主治】 腰痛。

【用法用量】 補腎散(《普濟方》卷一五六引《十便良方》。

【摘錄】 《本草圖經》引《崔元亮海上方》(見《證類本草》卷十一)

【處方】 黃耆(炙, 銼)1兩半, 人參1兩, 白茯苓(去黑皮)1兩, 獨活(去蘆頭)1兩, 芎䓖1兩, 當歸(切, 焙)1兩, 芍藥1兩, 白術(銼, 炒)1兩, 蒺藜子(炒去角)1兩, 附子(炮裂, 去皮臍)1兩, 澤瀉1兩, 蜀椒(去目及合口者, 炒出汗)2兩。

【制法】 上銼, 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腎臟虛損, 耳作蟬鳴, 腰疼。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 以水2盞, 先煎羊腎1只至1盞半, 入藥煎取8分, 去滓空心頓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處方】 芒消2兩, 礬石2兩(熬汁盡), 大豆。

【功能主治】 腎氣不足。

【用法用量】 方中大豆用量原缺。

【摘錄】 《普濟方》卷二十九

【處方】 熟地2兩, 山萸肉3兩。

【功能主治】 腎虛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者。

【用法用量】 水5碗,

煎1碗, 加肉桂3錢, 再煎至7分, 空心1次服完, 1日1劑。 10日即愈。

【摘錄】 《仙拈集》卷一引《彙編》

【處方】 磁石(綿裹)2兩半, 五味子半兩, 防風(去叉)半兩,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黃耆半兩, 生薑半兩, 桂(去皮)半兩, 甘草(炙)半兩, 人參半兩, 當歸(切, 焙)半兩, 玄參半兩, 羊腎1具(去脂)。

【制法】 上銼, 如麻豆大, 分作5劑。

【功能主治】 腎虛厥寒, 面黑耳枯, 臍腹冷痛, 倦怠。

【用法用量】 每劑以水5盞, 煎取3盞, 去滓, 分3次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處方】 人參1錢, 白茯苓1錢, 白術1錢, 五味子1錢, 川芎1錢, 甘草(炙)8分, 黃耆(炙)8分, 熟地8分。

【功能主治】 腎虛耳鳴。

【用法用量】 用水2鐘, 加紅棗2枚, 煎8分空心服。

【摘錄】 《增補內經拾遺》卷四

【處方】 當歸(酒洗)1錢, 白芍(酒炒)1錢, 生地黃1錢, 熟地黃1錢, 陳皮1錢, 小茴香(鹽、酒炒)1錢, 破故紙(酒炒)1錢, 牛膝(去蘆,酒洗)1錢,杜仲(去粗皮,酒炒)1錢,白茯苓(去皮)1錢,人參5分,黃柏(去皮,酒洗)7分,知母(酒炒)7分,甘草(炙)3分。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腎虛腰痛。

【用法用量】 加大棗2枚,水煎服。如常服,可合丸藥,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米湯送下,酒下亦可。

【摘錄】 《壽世保元》卷五

以上就是對補腎湯配方的詳細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製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牛膝(去蘆,酒洗)1錢,杜仲(去粗皮,酒炒)1錢,白茯苓(去皮)1錢,人參5分,黃柏(去皮,酒洗)7分,知母(酒炒)7分,甘草(炙)3分。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腎虛腰痛。

【用法用量】 加大棗2枚,水煎服。如常服,可合丸藥,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米湯送下,酒下亦可。

【摘錄】 《壽世保元》卷五

以上就是對補腎湯配方的詳細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製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