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父母懂“共情” 孩子情商高

“共情”這個詞近兩年比較熱, 對於很多新手爸媽來說, 這個詞有點陌生。

先來看一個事例:一位爸爸在兒子生日那天帶孩子去遊樂園, 可是兒子卻提不起精神來, 玩了沒一會兒就吵著回家。 爸爸很惱火, 但礙於是孩子的生日, 只好沮喪地打算抱孩子回去。 可當他蹲下來準備抱兒子的時候, 非常驚訝地發現, 在兒子的視線中, 整個遊樂園是挺沒意思的:形形色色的腿圍成了一口井, 兒子在“井”底仰著脖子, 偶爾看到“井”口飄過的氣球, 還聽到遠處過山車飄來的陣陣歡呼。

這時爸爸才突然發現, “原來兒子的視角跟我完全不一樣啊!”領悟到這一點後,

他把兒子抱到自己肩膀上, 父子倆在遊樂園度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下午。

這位爸爸的一句話道明瞭“共情”的內涵:就是我們要跟孩子同步。

要真正做到和孩子“共情”, 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先會聽再感受

孩子放學回家情緒不太好, 我們可以先試探性問問孩子:你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 願意跟媽媽說說嗎?孩子可能會說:今天在學校, 因為上課說話被老師批評了……

說到這裡, 可能很多家長就開始數落孩子了:你怎麼就不能讓人省點心, 為什麼不好好聽課……

但事實是, 上課時同桌總是跟他說話, 他跟同桌說:“下課再說吧。 ”這一幕恰巧被老師看到, 所以老師當眾批評了他。

好的“共情”, 需要做到認真傾聽。

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美國情景劇《成長的煩惱》中, 當父母和最小的孩子Ben說話的時候, 總是習慣地把他抱到一個桌子上, 讓孩子和自己能夠平視對方。 這個動作特別吸引人, 它告訴我們, 跟孩子講話要這麼認真、專心、平等地互動。

接下來, 可以幫孩子“命名”他的感受, 很多時候孩子不能夠精准地“命名”他的感受, 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總結。 比如:今天上課說話, 不是你的錯, 你的本意是不讓同桌說話, 媽媽理解你的感受, 覺得自己被冤枉了。

可以用你的手拍拍孩子的肩膀, 給孩子一些力量, 幫助他走出不良情緒。 拍肩膀也可以跟孩子建立聯結:當你開心時, 媽媽愛你;當你不開心時, 媽媽理解你;當你痛苦時, 媽媽也依舊愛你。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自己

我們要做的不是說“我理解你”這些聽起來很“對”的話, 而是讓孩子體驗到你理解他, 即使他現在處在負面情緒中, 他依舊是被你接納、被你愛、被你認可的。

給孩子體驗負面情緒的權利。 當他特別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 會有失望甚至憤怒的情緒。 孩子不想說話, 或者是想扔東西, 我們就讓他先發洩一下, 讓孩子去經歷和體驗這種負面情緒。 這個時候, 我們只需要拍拍孩子的肩膀, 一個擁抱, 一個理解的眼神, 給他無言的陪伴。

等孩子從受挫的情緒中走出來, 我們再跟孩子一起分析:這次考試, 雖然沒有拿第一, 但是媽媽看到了他的努力, 覺得他繼續堅持, 下次就會有進步。

如果你想要和孩子“共情”,

卻發現很難, 這裡介紹三句話, 它或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想你也很難過/難受吧?

我想你那樣做, 一定有你的理由。

我知道, 其實你也不想這樣。

這3句話可以用到很多人際衝突中, 可以用到各種需要你和對方“共情”的時候, 未必僅限於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