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葉下花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昆明藥植調查報告》。

【拼音名】Yè Xià Huā

【英文名】Fruit of Siberian Nitraria

【別名】追風箭、兔耳風、地黃連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白背兔耳風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insliaea pertyoides Franch. Var. albo-tomentosa Beauverd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 鮮用或切段曬乾。

【原形態】白背兔耳風 多年生草本, 高60cm。 根莖粗短, 密生纖維狀鬚根。 莖直立或斜升平展, 稍木質, 黃綠色, 具棕色紅絨毛。 單葉互生;葉有柄, 極短;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3-6cm, 寬1.5-3cm, 先端漸尖, 基部心形, 上面沿脈上及邊緣有棕色絨毛, 下面密被白絨毛尖, 基部心形, 上面沿脈上及邊緣有棕以絨毛, 下麵密被白絨毛, 沿脈及邊緣有棕色絨毛,

主脈3條。 頭狀花序幾個排成腋生短總狀花序;總苞長圓形;總苞片數層, 邊緣膜質, 外層先端常有絨毛;花白色, 長約2cm;花軸自葉腋扭向葉背面, 懸垂于葉下。 瘦果具羽毛狀冠毛, 汙白色。 花期秋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灌木叢或疏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四川、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1α-H-愈創木-4(15)-烯6α-12-內酯-10α-O-β-D-吡喃葡萄糖甙[1α-H-gluai-4(15)-en-6α-12-olide-10α-O-β-D-glucopyranoside][1]。

【性味】味苦;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散瘀止血;消腫散結。 主風濕痹痛;血瘀經閉;跌打損傷;骨折腫痛;外傷出血;瘰鬁結核;風寒;喘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 搗敷, 或感想末撒。

【注意】《雲南中草藥》:孕婦忌服。

【各家論述】

1.《昆明藥植調查報告》:治骨折, 癆傷筋骨。

2.《雲南中草藥》:行氣活血, 除濕止痛, 接筋骨。

治風濕關節痛, 跌打損傷, 骨折, 閉經, 過敏性皮炎。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