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小方防秋燥
編者的話:乾燥是秋天的典型特點, 空氣中濕度低, 讓人的呼吸道、皮膚, 甚至腸胃都變得乾燥, 出現一系列症狀。 中醫認為, 五臟對應自然界的四季, 秋季養肺正當時。 在此, 推薦四個潤肺的小方子, 讀者朋友不妨一試。
百合洋參銀耳羹 養陰補氣
取百合30克、西洋參片 3~5克、天冬10克、銀耳20克。 先將百合、銀耳洗淨以溫水浸泡30分鐘, 加適量清水, 慢熬至銀耳爛熟時, 加西洋參片、天冬再煮10分鐘, 放白糖, 用蓮藕粉勾芡即成。 分2~3次吃完, 每日一劑, 連吃7~10天。
方中, 百合味甘性寒, 可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百合能夠增強呼吸道排泄功能,
該方適用於急慢性支氣管炎、神經官能症、失眠等, 對久咳痰少、痰中帶血、舌燥咽幹、手足心熱、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但感冒、痰涎過多及水腫病人不宜食用。 ▲
白果荸薺湯可潤肺止咳
準備白果8克、銀耳15克、荸薺8個、冰糖適量。
方中, 白果又名銀杏, 味甘苦, 性平, 歸肺經, 具有溫肺益氣、定喘止咳的功效, 寒咳、熱咳均可服用。 《本草綱目》記載:“銀杏, 熟食溫肺益氣, 定咳喘, 縮小便, 止白濁, 生食降痰, 消毒殺蟲。 ”銀耳味甘, 性平, 歸肺、脾經, 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補虛損, 主治肺陰虛咽幹、乾咳少痰、痰中帶血。 荸薺又名馬蹄, 味甘, 性寒, 歸肺、胃經, 可清熱化痰、生津潤燥、通淋利尿。 英國科學家曾經對荸薺有過研究, 發現其中含有一種“荸薺英”的成分, 有抑菌、降低血壓、防治癌症的作用。 冰糖有潤肺、養肺的功能。
蘆根麥冬飲 清熱生津
取鮮蘆根30克(或幹品15克)、麥冬15克, 切碎, 加水煎服, 每日3次。 也可直接用沸水沖泡, 加蓋燜10分鐘後代茶飲。
方中, 蘆根味甘, 性寒, 歸肺、胃經, 可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除煩止嘔、利尿, 善治各類熱盛傷陰、咽喉幹痛、肺熱咳嗽、熱淋澀痛之症, 對口腔炎、牙周炎有良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蘆根含有薏苡素、蛋白質、天門冬醯胺等成分, 具有抗氧化、抗腫瘤、改善脂肪代謝、保護肝腎的作用。 麥冬味甘微苦, 性寒, 歸心、肺、胃經, 能養陰潤肺、化痰止咳,
此方適用於秋季燥熱上火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不眠、尿黃便秘、胃熱嘔吐、咽喉幹痛、牙齦出血等症。 糖尿病咽幹煩渴, 慢性支氣管炎出現乾咳無痰時, 選服本方也有一定效果。 虛寒腹瀉及風寒咳嗽者不宜服用。 ▲
太子參百合煲肉 潤肺養胃
太子參60克、百合30克、羅漢果半個、瘦豬肉500克。 上藥洗淨後放入鍋內, 加清水適量, 大火煮沸後, 改小火煲約2小時, 肉熟爛後適量加鹽, 喝湯吃肉。
方中, 太子參味甘性平, 歸脾、肺經, 有健脾養胃、潤肺補氣生津的功效。 《本草再新》記載, 太子參“治氣虛肺燥, 補脾土, 消水腫,
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急慢性咽喉炎、貧血、失眠、乾眼症、便秘等患者服用本方, 可收穫一定效果。 對氣虛肺燥引起的咳喘氣短、口乾渴飲等症也有一定療效。 要注意的是, 感冒、痰多或體質偏寒者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