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孩子越大越不會玩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在同遠會活動中, 越來越感歎一個問題:為什麼很簡單的爬爬樂遊戲, 孩子們反復做依然備倍受歡迎?為什麼在大人們看來簡單到無聊的一塊石頭, 一隻螞蟻, 一堆沙, 一片樹葉, 小孩子們可以玩得不亦樂乎, 而大一些的孩子, 卻成天叫嚷著無聊不好玩?

同遠會的系列活動中, 我們從一開始的感歎, 到現在開始認真思考: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會玩?他們把童真弄丟了嗎?

不會玩, 是因為我們被太多玩具和資訊改變, 變得像一隻只輕輕掠過樹林的鳥。

在玩具匱乏的時代, 我們會精心製作一把木頭手槍,

從砍樹枝到削木頭, 甚至會給它刻上花紋塗上顏色;會把一隻雞毛毽子從選最漂亮的雞毛到縫製毽腳從頭到尾自己操作, 會研究一隻黑螞蟻是怎麼從洞裡出來, 怎麼上樹, 甚至觀察它有幾隻腳, 哪只腳大哪只腳小……那個時候沒有孩子覺得無聊不好玩;到了今天, 被堆積如山各種各樣新奇玩具淹沒的孩子卻常常哀歎:好無聊!不好玩!

什麼是玩?要怎麼樣才好玩?

在百度百寇里, 最接近孩子玩的解釋是“通過獲得非直接利益來娛樂自身”, 其本義為“以手弄玉”。

問題出來了, 孩子們玩玩具是沒有直接利益的, 也是為了娛樂自身, 為什麼還會覺得不好玩?以手弄玉和以手弄玩具, 區別在哪裡?

古人弄玉, 一塊兒玉可以琢磨一輩子,

如果不能認真“讀”玉, 那也是玩兒不了兩天的。 說穿了, 要好玩, 得鑽進去玩。 一隻螞蟻如果只是看成一個昆蟲, 那兩分鐘就會讓人無趣, 但真要研究透一隻螞蟻, 窮人之一生也未必能盡。

於謙寫了一本書《玩兒》, 裡面詳細描繪了他們怎麼去捉鳥訓鳥、怎麼去釣魚、怎麼玩鷹玩狗等, 捉鳥需要準備各種器具, 需要辨認各種各樣的鳥, 需要瞭解在什麼季節什麼鳥在什麼地方更容易出現……正是這種執著和認真, 才讓他們的“玩兒”越來越有趣, 越來越有專業水準。 郭德綱在序裡說, 玩兒是一種境界, 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更是建立在高標準的生活品質之上。

要會玩, 得往深裡鑽, 鑽得越透, 越會發現自己的天真無知, 越會發現更多的樂趣——這樣才會越來越好玩。

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會玩?因為玩具多了, 因為玩具來得太容易。

玩兒是一種境界, 要達到一種境界, 沒有專一、仔細和耐心, 是不可能達到的。 孩子生來不缺專注, 在沒有太多選擇的時候, 一個在成人看來毫無價值的搖搖車可以反復坐上幾個小時而不覺得乏味, 一本小書可以反反復複看上幾遍十幾遍, 但隨著父母提供的玩具和圖書突然增多的時候, 他們無法專注了。 這是因為, 孩子生來是缺乏自我控制力的。

自我控制力的形成是孩子教育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很多家長也注意到要讓孩子在玩兒中成長, 但卻忽略了在玩中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同時買太多玩具、圖書給孩子, 被視為擴大視野豐富孩子生活的表現,

卻忽略了孩子的一個突出特點, 就是注意力容易分散, 連續從事單調的活動, 容易形成疲勞從而放棄當前活動。

家長要培養孩子會玩, 就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在單一活動中發現更多的樂趣, 幫助孩子進行深入研究, 而不是簡單地換一種玩法。

孩子心理特點還有一個特徵, 轉移注意力的能力比較差。 曾經在一個活動中, 老師拿出一個逼真的道具蘋果問孩子, 讓孩子說說“這個蘋果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是怎麼知道的?”孩子們對這個假蘋果非常感興趣, 都用眼睛盯著蘋果, 而且還興奮地說著什麼。 當老師緊接著拿出一個梨, 並提出一個同樣的問題時, 有很多幼兒還是回答蘋果是真的,

蘋果很好看。 老師再問“看!這個梨是真的還是假的?”有的幼兒站起來仍然說蘋果是真的!因為他們的注意力依然停留在此前的蘋果上。

事實上, 我們在不斷更換玩具、圖書或活動的時候, 同樣容易讓孩子產生疲勞感, 更不利於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 並導致孩子成人以後變得不會玩。 堆積如山的玩具和書籍, 才是導致孩子覺得無聊不好玩的罪魁禍首。

當前幼稚園教育中, 一般不讓孩子的集中活動超過10分鐘, 坐著不超過30分鐘, 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 但在同遠會活動中, 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活動, 往往可以坐下一兩個小時, 而在生活中, 讀一本感興趣的書, 孩子甚至可以坐上幾個小時!

當然, 孩子坐太久並不適合身體成長,

這是另外一個層次的話題。 就玩而言, 更換玩具和項目頻次太高, 才是孩子越來越不會玩的根本原因!

對孩子而言, 剛拿到的每一個玩具, 參加的每一個活動, 都是認識世界的新視窗, 這種認識是深入專業, 還是浮光掠影, 既是決定孩子未來事業成就的基礎, 也是孩子會不會玩, 從而導致生活是否幸福的根本。 提供更多玩具和書籍當然簡單, 花錢就可以了, 但要引導孩子發現玩具和書籍中更多的樂趣, 卻需要父母更多的時間和心思。

一言以蔽之, 玩的定義是“通過獲得非直接利益來娛樂自身”, 其中的非直接利益是關鍵, 孩子們不會玩, 還因為但父母在幫助向孩子提供“玩”的時候, 其實是以利益來進行衡量的, 玩具的價格高低、數量多少成為選擇是否好玩的標準,成年人在社會中養成的直接利益決定一切行為的思維模式,讓孩子越來越不會玩。

一片樹葉,我們要教孩子做成蝴蝶做成書簽做成書,要教孩子認識不同樹葉的名字,教孩子瞭解樹葉的構成和作用,教孩子把不同顏色的樹葉構成不同的圖案和特品,這樣的玩,哪裡是簡單地花錢能夠解決的?又哪裡是用價格高低可以衡量的?

我們越來越不會玩,是因為我習慣了用短視的利益來決定一切行為,是因為我們浮躁地面對太多的資訊和玩法,沒法更深層次地“專一”。而我們不會玩,不願意好好陪孩子玩,才是孩子不會玩的原因。

作者: 玩具的價格高低、數量多少成為選擇是否好玩的標準,成年人在社會中養成的直接利益決定一切行為的思維模式,讓孩子越來越不會玩。

一片樹葉,我們要教孩子做成蝴蝶做成書簽做成書,要教孩子認識不同樹葉的名字,教孩子瞭解樹葉的構成和作用,教孩子把不同顏色的樹葉構成不同的圖案和特品,這樣的玩,哪裡是簡單地花錢能夠解決的?又哪裡是用價格高低可以衡量的?

我們越來越不會玩,是因為我習慣了用短視的利益來決定一切行為,是因為我們浮躁地面對太多的資訊和玩法,沒法更深層次地“專一”。而我們不會玩,不願意好好陪孩子玩,才是孩子不會玩的原因。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