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烏蛇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藥性論》

【拼音名】Wū Shé

【別名】劍脊烏梢(《本草衍義》), 黑花蛇(《綱目》), 烏峰蛇(陳義《動物學》), 青蛇(《現代實用中藥》), 烏風蛇、黃風蛇(《生物學通報》(2):5, 1958), 青大將(《浙江中藥手冊》), 劍脊蛇(《中藥志》), 黑烏梢、三棱子(《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遊蛇科動物烏梢蛇除去內臟的全體。 4~11月間捕捉。 捕得後, 將蛇摔死, 剖腹除去內臟;盤成圓形, 用柴火熏幹, 熏時頻頻翻動, 至表面略呈黑色為度, 再曬乾或炕幹。

【性味】

甘咸, 平。

①《藥性淪》:味甘, 平, 有小毒。

②《開寶本草》:無毒。

③《玉楸藥解》:味咸, 氣平。

【歸經】《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二經。

【功能主治】

祛風濕, 通經絡。 治風濕頑痹, 肌膚不仁,

骨、關節結核, 風疹疥癬, 麻風, 破傷風, 小兒麻痹症。

①《藥性論》:治熱毒風, 皮膚生瘡, 眉須脫落, 瘑癢疥等。

②《開寶本草)):主諸風瘙癮疹, 疥癬, 皮膚不仁, 頑痹諸風。

③《綱目》:功與白花蛇同而性善無毒。

④《醫林纂要》:滋陰明目。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4錢;酒浸或焙乾研末為丸、散。 外用:燒灰調敷。

【注意】

血虛生風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