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古代名曲廣陵散創作背後的故事

《廣陵散》是我國東漢時流傳的一首著名古琴曲, 它描寫了這樣一段悲慘的故事:戰國時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 超過了工期還沒有完成, 就被韓王下令殺害了。 當時聶政還未降生, 當他長大成人後, 就問母親:“父親在哪裡?”母親就告訴了他父親的遭遇。 聶政自此立下為父報仇、刺死韓王的誓願。 首次行刺不成, 聶政逃到泰山, 向一個仙人學琴, 歷時十年。 因怕被人認出, 他“漆身為厲, 吞炭變其音”, 並擊落滿口牙齒。 重歸韓國的聶政, 已練成絕藝, 彈起琴來, 觀者成行, 馬牛止聽。 消息傳到愛好聽琴的韓王耳中,

他馬上召聶政進宮彈琴。 聶政將刀藏入琴中, 當韓王聚精會神聽琴時, 拔出刀來, 刺死韓王。 按當時的規定, 殺君之罪, 當誅九族。 聶政恐禍及母親, 就拿刀自毀其面, 斷其形體, 所以無人知道刺客是誰。 後統治者將聶政暴屍于街市, 重金懸賞。 一天, 有位婦人抱著聶政的屍體哭道:“他就是聶政啊!為父報仇, 知道要牽累母親, 所以才自毀其容。 我怎能為保一區區女子之身, 而不宣揚我兒子的英名呢?”哭著哭著, 因冤結陷塞絕脈而死。 這是一曲歌頌古代義士的悲歌, 是浩如煙海的古代琴曲中最富有鬥爭性的一首。

《廣陵散》最早不只是古琴曲, 還是被琵琶、笙、笳等樂器演奏的“但曲”。 《樂府詩集》將其列為相和歌楚調曲目中, 並引有張永《錄》的有關記載:“又有但曲七曲:《廣陵散》、《黃老彈飛引》、《大胡笳鳴》、《小胡笳鳴》、《雞遊弦》、《流楚》、《窈窕》,

並琴、箏、笙、築之曲。 ”但所有別的樂器演奏的《廣陵散》曲譜都已失傳, 惟有琴曲保存至今。 它的曲調經隋唐李良輔、呂渭等人的加工, 逐漸發展成一部規模宏大的作品。

《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朱權《神奇秘譜》, 共有四十五段, 分為六大部分, 即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後序八段。 每段皆冠以小標題, 如“取韓”、“呼幽”“衝冠”、“投劍”、“長虹”等, 從這些標題判斷, 《廣陵散》的表現內容和聶政刺韓王的故事情節相符。 六部分中正聲是全曲的主體部分, 主題音調充分展現, 音樂由低沉憂鬱發展到豪邁激昂, 採用了撥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

描寫聶政由怨恨到憤慨的思想變化過程。 開指、小序、大序諸部分是正聲的醞釀準備階段, 在音樂上出現了兩個主題音調的雛形, 旋律哀婉低歎, 表現了對聶政悲慘遭遇的同情。 亂聲、後序是正聲的發展延續, 音樂進一步展開, 撥剌等各種手法的運用造成了熱烈輝煌的效果, 表現對聶政不屈精神的歌頌。

《廣陵散》全曲音樂風格既統一, 又有變化, 從而更生無窮魅力。 北宋《琴書"止息序》對《廣陵散》的描寫可謂神來之筆:“其怨恨淒惻(感), 即如幽冥鬼神之聲。 邕邕容容, 言語清泠。 及其怫鬱慷慨, 又亦隱隱轟轟, 風雨亭亭, 紛披燦爛, 戈矛縱橫。 ”

《廣陵散》具有的這種怫郁慷慨、戈矛縱橫的鬥爭精神, 使它深受歷代追求自由之名士的喜愛,

嵇康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人。 他是魏晉竹林七賢之一, 因不願與司馬氏政權合作, 被下令殺害。 嵇康以善彈《廣陵散》著稱, 傳說他彈此曲是由仙人所授:在一次出遊中, 嵇康夜宿華陽亭, 當他彈琴時, 忽然有自稱古人的來客求見。 兩人共談音律, 非常投機, 後來仙人索琴彈奏一曲, 將其授于嵇康。 這首樂曲聲調絕倫, 它就是《廣陵散》。 嵇康酷愛《廣陵散》, 不但從不教人, 而且臨刑之時, 從容不迫, 慨然彈奏此曲, 把自己的滿腹怨恨和對政權統治黑暗的不滿在演奏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遂成千古佳話。 《晉書"嵇康傳》載:“康將刑東市, 太學生三千人, 請以為師, 弗許, 康顧視曰影, 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 吾每靳固之, 《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
海內之士, 莫不痛之。 ”

南宋文人樓鑰也曾彈奏《廣陵散》五十年, 彈到激烈處, 能達到潸然淚下的地步。 樓鑰認為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即為《廣陵散》而作, 當代琴家李祥霆也在《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附錄》中稱《聽穎師彈琴》所描寫的音樂“情緒大起大落, 忽婉轉, 忽雄奇。 其變態之強烈, 令聽者感到內心冰炭交加, 升天墜地。 其為音樂藝術, 信可如此, 而今曰之琴曲, 唯《廣陵散》可當之。 ”下面我們就欣賞韓愈的這首名作:

昵昵兒女語,

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

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

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

又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

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餘有兩耳,

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

起坐在一傍。

推手遽止之,

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

無以冰炭置我腸!

正因為《廣陵散》描寫了以臣弑君的這種鬥爭精神, 而音樂又不具有傳統美學思想所要求的“中正平和”之聲, 所以被歷代封建衛道士視為大逆不道而予以謾駡、禁止, 唐孫希裕認為《廣陵散》有傷國體, 將樂譜燒掉。 宋朱熹說《廣陵散》憤怒燥急, “聲最不平和, 有臣淩君之意”。 但這些都無損於《廣陵散》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也阻止不了它的廣泛流傳。 至今, 這首能令聽者達到“冰炭交加、升天墜地”之境界的琴曲仍是古琴的傳統重要曲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