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溶血性黃疸的偏方

黃疸是由于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鞏膜及黏膜發黃的癥狀和體征。 正常膽紅素最高為17.1μmol/L(1.0mg/dl),其中結合膽紅素3.42μmol/L, 非結合膽紅素13.68μmol/L。 溶血性黃疸是由于大量紅細胞破壞, 形成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 超過肝細胞的攝取、結合與排泌的能力, 另一方面, 由于溶血造成的貧血、缺氧和紅細胞破壞產物的毒性作用, 削弱了肝細胞對膽紅素的代謝功能, 使非結合膽紅素在血中潴留, 超過正常的水平而出現的黃疸。

[方一]

綿茵陳30克, 粳米50克, 白糖適量。 先將茵陳洗凈, 煎水, 去渣, 留汁液, 再以茵陳藥液同粳米煮粥, 待粥將熟時, 加入適量的白糖煮1--2沸即成。 每日分2--3次服食, 連服7—10天。

本方清肝膽、利濕熱, 適用于陽黃。

[方二]

茵陳15克, 干姜、桂枝各10克, 粳米50克。

將茵陳、桂枝、干姜煎水取汗, 去渣, 再用藥汁煮粳米成粥, 早、晚分用。

本方溫通肝膽, 適用于陰黃證。

[方三]

梔子仁30克, 粳米100克。 將梔子仁研為末,

分為4份, 以淘洗凈的粳米加適量清水煮粥, 待粥汁稠粘時, 加入梔子末1分, 攪勻后服食。 喜食甜者可加白糖服食。

本方出自《壽親養老新書》, 功能清熱、瀉火, 適用于黃疽。

[方四]

白茯苓粉20克, 赤小豆50克, 薏米仁100克。 先將赤小豆浸泡半天, 與薏米仁共煮粥, 赤小豆煮爛后, 加茯苓粉再煮成粥, 加白糖少許, 每日數次, 隨意服食。

本方健脾祛濕, 適用于黃疽。

[方五]

土大黃9克, 茵陳15克。 水煎服, 1次服用。

本方出自《嶺南草藥志》, 適用于黃疸。

[方六]

赤小豆、苦丁香、麻雀各3克。 共碚干, 研為末, 用鼻子聞味。

本方適用于黃疽。

[方七]

田螺10個。 水漂去泥, 搗爛, 露一宿, 五更取清汁服。

本方適用于陽黃病后, 身面俱黃, 吐血, 諸藥不致者。 如黃不退, 照前服。

[方八]

積雪草、冰糖各30克。

水煎服, 1日1劑。

本方適用于濕熱黃疽。

[方九]

梅花草15克, 小白蒿、秦艽、黃柏、紅花各6克, 五靈、脂、廣木香各3克。 共研細末, 每服3叫.5克, 每日3次, 白糖水送服。

本方適用于黃疸型肝炎。

[方十]

鮮車前草10株, 天青地白草、馥漿草、綿茵陳、白花蛇舌草、大青葉、板藍根、郁金各20克。 水煎, 日1劑, 分3次服。

本方為貴陽中醫學院教授季昌源方, 功能清熱解毒, 退黃除濕, 適用于黃疽癥之陽黃。

[方十一]

茵陳30克, 梔子9克, 黃柏15克, 大黃9克, 大青葉30克, 川金錢草60克。 水煎, 日1劑, 早晚服。

本方為邱會河老中醫經驗方, 適用于陽黃初起, 大便干燥者, 退黃效果甚好。

[方十二]

茵陳30克, 茯苓15克, 豬苓、白術各9克, 澤瀉15克, 川金錢草60克, 藿香9克。 水煎服, 日1劑, 分2次服。

本方利濕退黃, 適用于身面俱黃,

但濕邪較重者。

[方十三]

茵陳30克, 干姜6克, 熟附片、白術各9克, 茯苓、澤瀉各11克, 焦三仙各9克, 熟 苡仁30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3次服完。

本方溫化寒濕, 適用于皮膚黃染晦暗, 如煙熏或如塵土, 即寒濕陰黃證。

[方十四]

柴胡、當歸各9克, 赤芍15克, 白術、茯苓各9克, 茵陳30克, 郁金9克, 薄荷3克。 水煎服, 日1劑, 早晚服。

本方疏肝理血, 適用于肝脾不和所致的黃疸證。

[方十五]

生首烏、連翹、丹皮、大青葉、板藍根、半枝蓮、茜草、丹參各15克, 柴胡12克, 茵陳、白茅根各30克, 甘草6克。 前者冷水浸泡連煎2次, 加水高出藥面1--2寸。 用砂鍋煎煮沸后約30分鐘, 濾出藥液再加水煮。 兩次藥液加在一起, 1日分3次服完。 每日1劑, 連服50--60劑。

本方為河南著名中醫翟明義驗方, 功能清熱解毒, 清肝利膽, 除濕熱、退黃疸。

主治:濕熱蘊結型黃疽(陽黃)。 對急性乙型黃疽型肝炎乙肝血清標志物抗原三項陽性及轉氨酶、總膽紅質、黃疽指數升高者有效。 以發熱或不發熱、身黃、目黃、尿黃三大主癥為特征。

加減運用:大便干加大黃10克;關節痛加忍冬藤30克;皮膚瘙癢加荊芥15克;陰黃去連翹、大青葉、板藍根、半枝蓮, 加黃芪30克、仙靈脾15克、焦白術10克, 生首烏改為蒸首烏, 丹參加至30克;熱重者加黃連10克;濕重者加蒼術、佩蘭各15克。

本方對濕熱蘊結患者, 特別是黃疽、轉氨酶升高、乙肝標志物陽性患者療效較好。 據50例患者統計HBsAg、抗HBc、HBeAg三陽轉陰者30例;轉氨酶、黃疽轉正常者47例。 但本方對慢性遷延性乙肝抗原三項陽性者療效欠佳。

[方十六]

水發香菇60克、豆腐皮3張、冬筍、荸薺各150克, 面粉、蘇打粉各10克,

花生油300克, 五香粉0.3克, 嫩姜10克, 味精、醬油、芫荽各適量。 將香菇去蒂、洗凈, 切成條;冬筍剝殼, 也切成條, 面粉置碗中, 加水150克, 醬油、味精、蘇打粉適量攪勻成面糊。 用花生油炒香菇, 片刻再加人冬筍、荸薺, 炒透加醬油、五香粉、味精。 將豆腐皮切成適當大小的皮, 放上香菇、冬筍、荸薺、嫩姜條卷起, 用面粉糊粘合, 再將整個卷子放人面粉糊中蘸勻。 將若干個卷子, 放在燒熱的花生油中炸至酥脆, 取出配香菜即成。

本方清熱、化痰、消積。 適用于溫病口渴、黃疽、熱淋、痞積。

本病又稱之為溶血性黃疸, 臨床上多見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以及葡萄糖六磷酸脫氫酶缺乏造成的溶血所致的膽紅素增高癥。 故預防應針對病因進行, 對于有上述疾病的患者應積極治療, 對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可切掉脾臟可減少復發。對于葡萄糖六磷酸脫氫酶缺乏造成的溶血所致的黃疸,應避免吃蠶豆、避免接觸樟腦球等物質。

對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可切掉脾臟可減少復發。對于葡萄糖六磷酸脫氫酶缺乏造成的溶血所致的黃疸,應避免吃蠶豆、避免接觸樟腦球等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