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芍藥配甘草可治療什麼病

白芍苦、酸、甘, 微寒, 功能養血斂陰, 滋潤筋脈, 又可柔肝緩急止痛, 《神農本草經》謂之“主邪氣腹痛, 除血痹, 破堅積, 寒熱疝瘕, 止痛”。 甘草甘緩, 與芍藥均為緩急止痛的要藥, 合用其效更好, 可謂緩急止痛最佳配伍, 被歷代醫家推崇。 如張元素稱芍藥“炙甘草為輔, 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 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痛, 加肉桂一分, 白芍藥二分, 炙甘草一分半, 此仲景神品藥也”。

芍藥與甘草合用, 源於《傷寒論》芍藥甘草湯, 原治療傷寒脈浮, 自汗出, 小便數, 心煩, 微惡寒, 腳攣急, 經誤汗後, 更見咽中幹, 煩躁吐逆等。 此為陰陽兩虛證,

因陽可速複, 陰難驟生, 故先用甘草乾薑湯, 以複其陽, 若陽複厥, 而他症不愈, 續與芍藥甘草湯, 以複其陰。 其法已開酸甘化陰之先河, 亦緩急止痙(痛)之典範。 此配伍功效, 除芍藥甘草湯外, 尚有芍藥甘草附子湯、小建中湯、四逆散、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等。 其配伍原理, 無非三類。 其一, 于溫化方中用此藥對, 則是于溫養、溫化、溫通之中, 緩急止痛, 如當歸四逆湯等。 其二, 于寒涼劑中用此藥對, 則有清熱斂陰(化陰), 緩急止痛之意, 如黃芩湯等。 其三, 於疏肝理氣方用此藥對, 則有疏肝理脾, 緩急止痛之功。 以上方劑中芍藥、甘草之劑量雖然各有不同, 但其作用是難以否認的。

桂枝類方中甘草有助芍藥增強斂陰和營之效;麻黃類方之小青龍湯中,

甘草協芍藥以斂陰;麻黃升麻湯證為上熱下寒, 正虛陽鬱之證, 病情複雜, 方中芍藥甘草藥對應在從屬地位, 有清熱化陰, 滋陰解毒之意。

臨床運用

芍藥甘草藥對在臨床不乏其用, 歷代醫家對其均讚賞有加。 自仲景之後, 將芍藥甘草藥對用於治療諸疼痛證、陰血不足諸證, 運用之法輩出。

治諸痛證

脘腹疼痛

後世在仲景用法基礎上, 不斷擴充並延伸了其經驗, 尤以其治療腹痛者為多見。 如《醫學心悟》“止腹痛如神”, 《幼幼集成》“無論寒熱虛實, 一切腹痛, 服之神效”。

一是用於泄痢腹痛。 《神農本草經》雖無芍藥治痢的記載, 但仲景早有運用, 代表方即黃芩湯。 後世治痢名方均以芍藥為主。

如劉完素之芍藥湯:芍藥一兩, 甘草二錢(炒), 當歸半兩, 黃連半兩, 檳榔、木香各二錢, 大黃三錢, 黃芩半兩, 官桂二錢半, 治療下痢便膿血, 腹痛, 裡急後重。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方中重用芍藥除治痢外, 合甘草緩急和裡止腹痛亦不可忽視。

二是用於胃脘脹痛。 胡翹武認為凡屬中虛失榮, 肝胃不和, 胃脘脹痛等皆可使用本藥對, 尤宜於胃脘陣陣絞痛而偏於熱者。 炙甘草味甘微溫, 多用於虛證、寒證, 故對於脾胃虛弱, 脘痛綿綿者, 多選用炙甘草、炒白芍相伍為用。 常用白芍10~20克, 甘草5~10克。

三是用於經期、產後腹痛。 如婦科名家朱小南認為此二藥可緩帶脈之拘攣, 治療經來繞腰如繩束緊痛之證。 《聖濟總錄》芍藥湯:芍藥二兩, 甘草(炙), 桂(去粗皮)各一兩,

以芍藥、甘草為主藥治療產後血氣攻心腹痛。

頭痛

黃仁禮重用芍藥甘草湯, 芍藥80~120克加甲珠、川芎、川牛膝、地龍等, 治頑固性血管神經性頭痛, 服後一是頭內如有物流暢行, 而頭痛緩解至愈;二是頭劇痛, 繼服之, 爾後頭痛消失。

風濕痹痛

芍藥甘草在《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名為“去杖湯”, 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 現代河南婁多峰教授認為芍藥甘草合用, 其作用一則化生津血;二則平肝緩急, 尤其對攣痛有效;三則和營止汗;四則柔肝健脾。 在此基礎上以白芍30~60克、甘草9~l5克為主藥, 隨症加減, 治療陰虛、脾弱、痛重的風濕病每獲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