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趣味心理:朋友圈中的“怪行為”

刷朋友圈已經成為大部分人茶餘飯後、通勤路上、排隊等候時的固定專案。 我們發朋友圈一般都是有感而發一些話、一張圖, 而有的人卻“搞特殊”, 在朋友圈做出一些與眾不同甚至反常的“怪行為”, 這些特別的行為往往蘊含著有趣的心理。

“霸屏式”發朋友圈。 朋友圈有種行為是“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忙時十天半個月沒動靜, 閒時一下子連續發十幾條朋友圈。 這雖說是個人自由, 但看客們會覺得信息量太大, 一時不知道重點在哪, 乾脆直接忽略, 甚至反感至極。 有這種行為的人往往為人處世較為隨性,

更注重自己的喜好而不太在意他人的眼光。 活得灑脫是好, 但不懂朋友圈交際“潛規則”, 就要做好承受輿論壓力的心理準備。

發完又刪。 發完朋友圈後馬上刪掉, 有些人則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刪除過往的一些朋友圈。 這種行為往往是對自己曾經發過的朋友圈感到不適所致。 常見原因有二:一是覺得內容暴露了過多私人資訊, 這些人為人處事較謹慎, 害怕別人太瞭解自己而招惹麻煩;二是對曾經發過的東西有羞恥感,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情緒的影響下衝動地發朋友圈, 有人事後會覺得當時特別矯情軟弱或消極幼稚, 不能接納過去那一刻的自己, 就會產生羞恥感。 另外, 不少人也嘗試了只顯示“最近三天朋友圈”功能,

他們有嘗鮮者, 也可能出於自我保護或是希望通過這種“轉變”吸引他人的注意。

發什麼都附上圖文無關的自拍照。 文字“今天天氣真好”, 附上自拍一張, 不見天空;“陪媽媽出來逛街”, 附上自拍一張, 看不見媽媽。 有人戲稱, 朋友圈只是這些人曬自拍照的相片牆, 故意發點內容都是為發自拍而杜撰的。 迷戀於自拍的人要麼對外表不那麼自信, 要麼極度自戀。 不自信的人不惜通過擺照型調整出特別的角度, 讓自己呈現最美的一面, 稍稍滿足一下自戀心理, 獲得微弱的自信。 極度自戀者則沉醉在自拍中, 一定要與世界分享自己的美麗瞬間。 還有些人附上的雖不是自拍, 卻總是圖文無關, 讓人摸不清頭腦。 有時是因為強迫, 認為發文字就一定要配張圖;也有的人是想發就發了,

不太考慮觀眾閱讀體驗, 這樣的人或者能在朋友圈活得自在點。 (馬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