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健康警惕:當心!“打擦邊球”的功能食品

猴姑餅乾等“打擦邊球”的功能性食品成了食品安全監管的灰色地帶。

12月22日, 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草案二審稿在保健食品、媒體責任、轉基因食品標誌等方面有所增減, 也因此備受關注。

據媒體報導, 信春鷹委員在審議中提出, 保健食品廣告應嚴格規定。 原有法律對食品廣告有嚴格的規定, 明確“食品廣告不得涉及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功能”, 但實踐中, 電視臺的很多食品廣告, 都以各種直接的或隱諱的方式宣傳食品的功能, “絕對不說吃這個可以頂餓, 而是說它是有其他功效的”。

“保健概念食品”亂象叢生

市場上有不少產品打出了“養胃”等保健旗號, 不屬於保健食品, 卻有功能聲稱, 這是它們的共同特點。

信春鷹舉例稱, 現在廣泛做的猴菇餅乾廣告, 其中就用了“養胃”這兩個字, 它的價格是其他同類餅乾的若干倍, 而且該餅乾藥店和食品店均在賣。 對此, 信春鷹建議綜合考慮食品廣告的特殊性, 對食品廣告作出更加嚴格的規定。

瞭解到, 除了猴姑餅乾, 市場上還有不少產品打出了“養胃”的旗號, 如黑芝麻乳, 以及一些養胃茶、天然本草植物飲料等。 不屬於保健食品,

卻聲稱能“養胃”, 這是現有“養胃”食品的共同點。

除了養胃以外, 各種保健概念食品更是層出不窮, 比如, 大米是我國的主糧, 近年來, 不少保健概念大米紛紛進入市場, 如“高鈣富硒大米”、“竹營養米”, “麥飯石大米”等。

“竹營養米”, 是把竹子的提取劑, 和大米結合在一起,

讓大米的外表變成綠色的。 這樣做的結果是:一, 葉綠素會降解呈黃綠色, 要維持綠色, 要麼使用添加劑(一般為抗氧化劑), 要麼直接添加色素;二是, 這個工藝可以隨意在大米中添加東西, 如吊白塊將陳化米轉變為口感好的大米, 給不法分子提供造假的技術途徑。

而號稱為世上最安全的大米的“麥飯石大米”, 在宣傳上將麥飯石的功效嫁接到麥飯石大米上, 這完全屬於虛假宣傳。 麥飯石的藥理作用除成分外還有物理結構, 首先水稻吸收麥飯是有選擇的, 不可能全部轉化。 吸收了哪些成分?是否安全?都應該拿實驗資料說話;其次, 吸收到水稻裡的麥飯石成分的形態和結構肯定是與麥飯石不一樣。 麥飯石其實就是火山岩出來的東西,

如果把麥飯石顆粒和麥飯石生物有機肥作為作物的底料, 生產出來的大米微量元素會多一些, 口感可能會好一些。 “但說麥飯石有這個功能, 所以種出來的大米也就有這樣的功能, 這是不科學的。 ”朱智偉稱。

需明確普通食品與保健食品區分標準

有必要進一步明確普通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區分標準, 進而具體規定食品廣告要求;消費者可以通過包裝上的標誌辨別食品和保健品。

除上述產品之外, 市場上還有“無反式脂肪酸”的餅乾和點心、“無添加蔗糖”的香甜麥片、“天然健康”的果蔬乾等等。 那麼, 這些打擦邊球的保健概念食品, 對食品安全有何影響, 它們又是否有效呢?

在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宋華琳看來,在廣告中運用“養胃”等宣傳語,是否違法難以判斷,一方面,“養胃”並不屬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所確定的27項保健食品的功能範圍;另一方面,“養胃”等用語並非專業醫療用語,嚴格來講,“養胃”並不能直接解釋為治療胃病。

但宋華琳也指出,大量“打擦邊球”的功能性食品的出現,不僅容易誤導消費者,也形成食品安全監管的灰色地帶;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普通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區分標準,進而具體規定食品廣告要求;消費者可以通過包裝上的標誌辨別食品和保健品,根據《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和《保健食品標誌規定》,保健食品標籤上應當標有保健食品專用標誌“藍帽子”。

在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宋華琳看來,在廣告中運用“養胃”等宣傳語,是否違法難以判斷,一方面,“養胃”並不屬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所確定的27項保健食品的功能範圍;另一方面,“養胃”等用語並非專業醫療用語,嚴格來講,“養胃”並不能直接解釋為治療胃病。

但宋華琳也指出,大量“打擦邊球”的功能性食品的出現,不僅容易誤導消費者,也形成食品安全監管的灰色地帶;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普通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區分標準,進而具體規定食品廣告要求;消費者可以通過包裝上的標誌辨別食品和保健品,根據《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和《保健食品標誌規定》,保健食品標籤上應當標有保健食品專用標誌“藍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