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治風先治血是怎麼治療皮膚類的疾病

中醫治病的時候, 常常會採用一些讓人不太理解的方法。 皮膚類的疾病也是能用中醫治療的。 治風先治血是中醫治病的一種原則。 我們可以採用這種原則治療皮膚類疾病。 因此我們就要瞭解一下治病的過程。 那麼到底治風先治血是怎麼治療皮膚類的疾病?針對這一問題, 我們就請權威的專家給大家講一講這一內容吧。

“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是宋代陳自明在《婦人大全良方·卷三》中治療賊風偏枯時提到的理論。 文中在治療“陰陽偏虧, 臟腑怯弱, 經絡空虛, 血氣不足, 當風沖坐, 風邪乘虛而入”而致“半身不隨, 肌肉枯瘦, 骨間疼痛”時, 提及“古人有雲:醫風先醫血, 血行風自滅是也。 治之先宜養血, 然後祛風, 無不愈者”。 後世醫家在臨床各科中均靈活運用, 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皮膚病伴以瘙癢症者多見, 在皮膚科皮損辨證中風、濕、熱、蟲均可致癢, 但以風邪為患居多。

《諸病源候論·風瘙癢候》說:“凡瘙癢者是體虛受風, 風入腠理與氣血相搏。 ”因此, 治療風邪為患的皮膚科疾病多在“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的理論指導下治療。 前人也多有此論述, 但疏於治血之法的系統介紹, 如補血養血、涼血、活血等法, 故分述如下:

1、血虛生風證治:

血虛則膚失所養, 風從內生, 風盛則燥。 故症見皮損色淡, 皮膚乾燥, 甚則疊起皮屑, 瘙癢無度, 遍佈抓痕, 輕者角化肥厚, 重則乾涸皸裂、招動出血。 因發為血之餘, 血虛風燥, 發失濡養, 則毛髮枯槁脫落;血不榮筋, 故可見甲板乾枯不澤, 脆裂枯厚。 可伴有心煩失眠, 面色無華, 口唇色淡, 頭暈目眩, 舌淡脈細。 多見於老年皮膚瘙癢病、魚鱗病、靜止期銀屑病、慢性蕁麻疹、玫瑰糠疹、脫髮、脂溢性皮炎、甲剝離症、甲板營養不良、皸裂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等血虛生風生燥證。

治以養血潤燥, 消風止癢。 方選滋燥養榮湯(《證治準繩》), 養血潤膚飲(《外科證治》)等化裁。 常用生熟地、當歸、赤芍、元參、首烏、沙參、麻仁等滋陰補血, 秦艽、地骨皮祛風濕退虛熱, 荊芥、防風、白鮮皮、刺蒺藜祛風, 故可有養血潤燥祛風止癢之功效。

2、血熱生風證治:

七情不遂, 五志化火或血熱內盛之體, 熱盛風動, 風盛則癢。 症見膚生紅斑及風團, 斑疹基底顏色鮮紅, 觸之灼熱, 重者可見掀熱潮紅。 血熱生風, 風盛則燥, 故可見層層脫屑, 瘙癢劇烈, 搔抓無度, 抓後滲血。 或血熱生風, 風動葉落, 頭髮成片禿落, 重者鬚眉俱落;或熱盛動風, 血熱傷營而致少年白髮。

可伴有心煩口渴, 渴喜冷飲, 大便幹結, 小溲短赤, 舌質紅赤, 苔黃, 脈象弦數等。 多見於進行期銀屑病、玫瑰糠疹、多形性紅斑、藥疹、脂溢性皮炎、斑禿、白髮及紅皮病等血熱生風證。 治以涼血清熱, 消風止癢。 方用清營湯(《溫病條辨》)、涼血五花湯(《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等加減。 常用生地、當歸、赤芍、丹參涼血活血, 黃芩、苦參清熱解毒, 蟬衣、薄荷、荊芥、防風、白鮮皮、地膚子祛風止癢, 而起到涼血消風之功效。

3、血瘀生風證治:

關於血瘀生風證的論述, 因筆者文獻有限, 未見古之論述, 但在臨床上常可見到, 且在運用活血化瘀藥物之後風邪可自行消除, 故在辨證治療中血瘀生風證亦應引起重視。 久病入絡, 經絡阻隔或氣機失調, 血運不暢, 氣血壅滯,

而風從內生, 膚失濡潤。 故症見皮損基底色暗, 壓之能褪, 或瘀點、瘀斑, 皮膚粗糙, 肌膚甲錯, 皮損角化肥厚, 苔蘚樣變, 患處抓痕累累, 瘙癢無度, 夜間尤甚;或血瘀生風, 發失所養, 而致斑禿、白髮, 重者可致全禿;以及血瘀生風, 膚失濡養, 而致色素脫失, 膚生白斑。 可伴有舌質紫暗, 或有瘀斑, 脈象澀滯。 多見於神經性皮炎、結節性癢疹、慢性蕁麻疹、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白癜風及斑禿等血瘀阻絡證。 治療當以活血化瘀, 消風止癢為法, 方用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等化裁。 常用當歸、赤芍、桃仁、紅花、丹參、三棱、莪術等活血化瘀, 烏蛇、全蠍、荊芥、白芷、刺蒺藜、羌活、獨活等祛風止癢, 共奏活血祛風之功。 在治療血瘀生風的皮膚疾患時還需注意其寒熱虛實,
當血瘀兼熱時, 多用涼血活血的藥物, 如生地、丹皮、赤芍等;當血瘀兼寒時多用溫通活血之品, 如桃仁、紅花、川芎等;且血瘀生風常合併有氣虛的症候, 故臨床上多配合應用益氣活血之品, 如黃芪, 太子參等。

治風先治血是怎麼治療皮膚類的疾病?以上就是專家介紹的內容。 “治風先治血”是治病之本, “血行風自滅”是治療後的轉歸。 因氣血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關係, 故在臨床中治血的同時常合用益氣、行氣之品, 以達到氣行則血行的目的, 使“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之原則在皮膚科臨床應用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