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魚腥草入藥清熱解毒消腫療瘡

魚腥草的小常識

魚腥草(herbahouttuyniae)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乾燥水上部分。 產于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 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採收,

洗淨, 陰乾用或鮮用。 名見《名醫別錄》。 唐蘇頌說:“生濕地, 山谷陰處亦能蔓生, 葉如蕎麥而肥, 莖紫赤色, 江左人好生食, 關中謂之。 菹菜, , 葉有腥氣, 故俗稱:魚腥草。 ”

應用:

1.用於肺癰咳吐膿血及肺熱咳嗽, 痰黃而稠等。 前者, 常與桔梗、蘆根、冬瓜仁等同用, 以加強清熱解毒, 消腫排膿作用;後者, 常與黃芩、貝母、桑白皮等清肺化痰止咳藥同用。 本品為治肺癰之要藥。

2.用於熱毒瘡瘍, 常與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 內服外用均可。

3.用於熱林小便澀痛, 常與木通、滑石、車前子等利尿通淋藥同用。

現代多用治肺膿瘍, 肺炎, 急、慢性氣管炎, 尿路感染等。

魚腥草入藥, 中醫認為其味辛、性寒涼, 能清熱解毒、排痛消腫療瘡、利尿除濕、健胃消食, 用治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 單用或配伍複方, 內服外用或民間多種食療方法的使用均療效確切。 藥理研究, 魚腥草主含揮發油, 癸醯乙醛魚腥草素等多種成份, 對各種致病桿菌、球菌、流感病毒、鉤端螺旋體等有抑制抗菌作用,

並能提高人體免疫調節功能。

魚腥草的用法用量:

15~30g, 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 水煎或搗汁服。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