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益生菌可改善高脂飲食造成的肥胖

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趙立平教授團隊與法國達能研究中心、美國Tufts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 益生菌可有效改善高脂飲食造成的肥胖。 相關研究論文《益生菌在改善食用高脂飲食小鼠的代謝綜合征過程中對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 日前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ISME Journal》雜志上。

益生菌作為一類對宿主健康產生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 目前在市售的很多酸奶、飲料和嬰兒配方奶中都會添加。 臨床上, 益生菌藥物也被廣泛用于治療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腹瀉、便秘和消化不良等癥狀。

目前, 科研工作者正在積極探索益生菌對消化道炎癥、過敏和代謝綜合征的作用。

在研究中, 科研人員給3組食用高脂飼料的小鼠分別灌胃1株副干酪乳桿菌、1株鼠李糖乳桿菌和1株動物雙歧桿菌。 結果發現, 這些益生菌在改善高脂飲食誘導的代謝綜合征的各種癥狀(肥胖、胰島素抵抗和脂肪肝)的同時, 也調節了這些小鼠的腸道菌群結構, 降低了與疾病指標呈正相關的細菌數量, 升高了與疾病指標呈負相關的細菌數量, 表明益生菌可能是通過調節菌群結構來改善高脂飲食誘導的代謝綜合征。

該研究利用相關分析, 鑒定出與疾病指標呈正相關和負相關的特定腸道細菌。 在與疾病指標負相關的15種細菌類群中,

很多是能夠產生短鏈脂肪酸、保護腸屏障或抗炎的有益菌, 其中13種細菌的數量被益生菌提高。 在與疾病指標正相關的34種細菌類群中, 很多是機會致病菌或是具有促炎作用的潛在有害菌, 其中26種細菌的數量被益生菌降低。 這些“關鍵功能細菌”的改變可能介導了益生菌對宿主健康的有益作用。

研究還發現, 3株益生菌對代謝綜合征不同癥狀的改善效果具有“菌株特異性”, 即兩株乳桿菌益生菌特異性地提高了腸道中乙酸的含量, 而1株雙歧桿菌特異性地降低了腸道菌群產生的進入宿主循環系統的抗原量以及肝臟和脂肪組織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表達。 相應的, 益生菌影響疾病指標的特異性也反映在它們對腸道“關鍵功能細菌”的改變上。

這些結果進一步提示, 調節菌群結構可能是益生菌改善代謝綜合征的機理之一。

該研究不僅為闡明益生菌改善代謝綜合征的機理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也為研發療效更好的“混合益生菌”配方提供了基礎數據, 對于在代謝綜合征人群中開展益生菌的臨床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