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Rh溶血 盡量生下第一胎
懷胎十月, 孕育一個小生命往往牽動著年輕夫婦以及他們身后兩個大家庭的殷殷期盼。 就在大家喜接新生命到來時, 不幸卻悄悄降臨:寶寶發生新生兒溶血。 由于醫學常識的缺乏, 很多家庭可能一輩子都不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甚至以“怪胎”“營養不好”等荒誕的說法麻痹了自己。 殊不知, 這是一種由于孕婦和寶寶血型不合所導致的溶血——新生兒溶血。
母親是Rh陰性血型, 屬稀有血型, 若她丈夫是Rh陽性血型, 這兩種血型的人結婚, 產出的寶寶就會產生一定比例的Rh溶血癥。 在所有溶血癥里, Rh陰性溶血癥約占14%,
溶血是怎么產生的
胎兒由父親遺傳獲得母體所不具有的血型抗原, 在胎兒紅細胞通過胎盤進入母體后, 該血型抗原即刺激母體產生相應的血型抗體。 當這種抗體進入胎兒血循環與其紅細胞上的相應抗原結合時, 可破壞紅細胞, 出現胎兒溶血現象。 大量溶血造成嚴重貧血、低蛋白血癥和心力衰竭, 最終導致胎兒全身水腫;寶寶出生時黃疸往往不明顯, 但很快出現并迅速加重。 溶血產生的大量未結合的膽紅素, 透過血腦屏障導致膽紅素腦病, 即患兒出現雙眼凝視、嘔吐、哭叫、驚厥等, 這樣的孩子即使存活下來也可能有智力落后等后遺癥。
Rh溶血病是因為母親紅細胞缺乏D抗原(Rh陰性),
但Rh陽性(具D抗原)母親如缺乏Rh系統其他抗原(E、C等)而胎兒具有這類抗原時, 也可產生Rh溶血病。 Rh溶血病中以RhD溶血病最常見, 其次為RhE溶血病。 Rh溶血病一般較少發生在未輸過血母親的首次妊娠中。 這是因為Rh抗原僅存在于Rh猿和人的紅細胞上, 此抗原初次致敏需0.5毫升~l毫升血液, 但在首次妊娠時母血中只有少量(0.05毫升~0.1毫升)胎兒血, 不足以使其母親致敏;或者, 即使致敏, 也屬原發反應, 抗體既少又弱;開始產生的抗體基本是IgM, 不能通過胎盤, 到以后產生IgG時, 胎兒已經娩出而不致受累。
Rh溶血病癥狀隨胎次增多而加重, 這是由于在首次分娩時有超過0.5毫升~l毫升胎兒血進入母體循環,
也有未輸過血的Rh陰性母親在首次妊娠時也會發生Rh溶血病, 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這可能是因為Rh陰性孕婦的母親為Rh陽性, 使孕婦本人在出生時已接受了其Rh陽性母親的抗原而致敏, 若其首次妊娠胎兒為Rh陽性(D/d), 在孕期即可使其再次致敏, 很快產生抗D的IgG通過胎盤便引起胎兒發生RhD溶血病。
Rh溶血病如何防治
年輕夫婦要盡早了解自己的血型, 不僅僅是簡單的A型B型, 起碼能夠有意識地去醫院查查自己的Rh血型。
女方一旦發現自己是Rh陰性者, 就必須高度警惕, 不要輕易流產。 第一胎最好能生下來, 以免日后因為沒有孩子而懊悔莫及。
對于Rh陰性孕婦既往有死胎、流產史, 本次妊娠中Rh抗體效價由低升至1∶32或1∶64以上。 如果測定羊水膽紅素值增高, 且羊水磷脂酰膽堿/鞘磷脂比值>2(提示胎肺已成熟)者, 可考慮提前分娩, 以減輕胎兒受累。
對重癥Rh溶血病孕婦產前監測血Rh抗體滴定不斷增高者, 可給予反復血漿置換治療, 以換出抗體。 減輕胎兒溶血。
胎兒水腫或胎兒Hb<80g/L, 而肺尚未成熟者, 可行宮內輸血, 直接將與孕婦血清不凝集的濃縮紅細胞在B超監護下注入臍血管。 有條件者, 每次輸血后應輸注一定劑量的免疫球蛋白。
對于新生兒處理, 重點是降低膽紅素, 防止膽紅素腦病。 目前有光照療法、換血療法、藥物治療,
預防Rh溶血, 除了盡量生下第一胎以外, Rh陰性婦女在娩出Rh陽性嬰兒72小時內, 應盡早肌注抗RhDIgG300mg, 以避免致敏。 下次妊娠29周時再肌注300mg, 效果更好。
對Rh陰性婦女的流產者, 產前出血、羊膜穿刺后或宮外孕輸過Rh陽性血時, 也應肌注同樣劑量。 (黃亞絹)
[ 位置: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