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生地黃的副作用

生地黃的副作用到底如何, 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生地黃吧, 生地黃我們也叫做地黃或者生地, 生地黃有很好的清熱解毒的功能, 而且生地黃能夠起到涼血的作用, 生地黃還能生津和養血。 是營養價值和食用價值都非常高的藥物, 我們還能用生地黃來做出各種藥膳。

生地黃有很好的藥用功效, 我們可以用生地黃來做出各種美味而且養生的藥膳, 具體我們應該如何善用生地黃呢, 我們可以用生地黃做成著名的四物湯, 我們在食用生地黃的同時, 要注意生地黃的副作用。

生地黃, 別名:地黃、生地、地髓、原生地、干生地、芐、芑、牛奶子、婆婆奶, 拉丁文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參科、地黃屬植物, 地黃的塊根, 多年生直立草本。 喜溫和氣候及陽光充足之地, 怕積水, 為清熱涼血藥。 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 身熱口干、舌絳或紅等癥狀·有清熱生津滋陰, 養血的功效。 中國各地均有生產。

生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 又名地髓(《本經》), 原生地(《本草正義》), 干生地(《中藥志》)。 原植物地黃又名:芐(《爾雅》), 芑(《別錄》), 牛奶子(《本草衍義》), 婆婆奶(《救荒本草》), 狗奶子(《植物名實圖考》), 山煙、山白菜、酒壺花、甜酒棵、蜜罐棵。 有滋陰清熱, 涼血補血的功效。 (鮮地黃:清熱涼血, 生津潤燥。 )

鮮地黃清熱生津, 涼后, 止血;用于熱風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 養陰, 生津;用于熱病煩渴、發斑發疹、陰虛內熱、吐血、衄血、糖尿病、傳染性肝炎。

食療價值

1.清熱涼血。 該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 能清營血分之熱而涼血。 用于溫熱病之高熱、口渴、舌紅絳, 處方如清營湯。 另外, 該品通過涼血尚有止血之功效, 可用于血熱的各種出血癥。

2.養陰生津。 該品質潤多液能養陰, 味甘性寒能生津, 有養陰潤燥生津作用。 用于溫熱病后期、邪熱傷津者。 另外, 取該品滋陰清熱作用, 常用于治療陰虛火旺的口干口渴、頭暈目眩, 處方如六味地黃丸。 消渴病屬熱盛傷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療。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生地黃, 我們知道了生地黃的功效和作用, 我們可以采用生地黃做出各種藥膳來, 生地黃營養豐富, 藥用功能強大,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生地黃的副作用才行, 脾虛和胃虛的人應該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