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語言發育障礙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剛剛生下來的時候是不會說話的,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 在大概8個月左右的時候, 孩子就會叫媽媽了, 有一些簡單的話也會一個字一個字的往外說, 在一周歲以後, 也就會慢慢的說連貫的話語, 但也有一些語言發育障礙的孩子學說話比較晚, 那麼, 什麼是小兒語言發育障礙呢?
語言發育遲緩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兒童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後于同齡兒童的正常發育水準。 智力低下、聽力障礙、構音器官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語言環境不良等因素均是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常見原因。 若發現兒童有語言發育遲緩現象, 應努力查找病因。 若兒童無以上明確原因而出現的語言發育明顯延遲現象, 則稱為特發性語言發育障礙或發育性語言遲緩。
病因
智力低下、聽力障礙、構音器官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語言環境不良等因素均是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常見原因。
臨床表現
特發性語言發育障礙, 臨床上分為表達性語言障礙和感受性語言障礙二種。 前者能理解語言但不能表達, 後者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均受限制。 當患兒開始學語時, 語言缺陷即顯示出來,
特發性語言發育障礙兒童在學前階段可無明顯的心理情緒異常, 仍然活潑、愉快, 上學後由於語言交流困難, 小兒常出現焦慮、抑鬱、退縮、違拗等行為問題。 該類兒童常學習困難, 主要是閱讀、理解和計算困難。 由於這些兒童的內在語言發育正常, 因此可參加一些帶有創造性的遊戲, 也可以繪畫。 具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 如用表情和動作表示自己的需求。
診斷
感受性語言障礙的兒童口頭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均差。 兒童不能理解簡單的指令, 不能根據語言要求指出或拿到某種物品。
治療
主要對語言進行特殊訓練。 表達型語言障礙者預後良好。 不經治療也能隨年齡增長逐漸獲得語言能力, 但早期干預仍然是必要的。 語言訓練的重點是模仿他人講話, 父母最好也參與訓練。 感受性語言障礙者, 重點在於訓練患兒對語言的理解、聽覺記憶及聽覺知覺等方面的能力, 專門訓練後語言能力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但預後仍較差。 對伴有心理行為障礙者要採用行為療法矯治, 同時伴以支持性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