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一分鐘早搏6次,正常嗎?該怎么辦

早搏:所謂早搏, 是由異常心電現象引起的心臟提前收縮, 即心臟受到竇房結以外部位的指令而提前收縮。

根據指令所在地的不同, 早搏可分為房性早搏、竇性早搏和房室交界區性早搏。

無論是哪種早搏, 心臟也沒有停跳, 只是搏出的血液比正常搏動稍少一些, 導致這一次的脈搏減弱, 好像停了一次。

會自己搭脈的人可以感覺到, 早搏以后那一次脈搏稍強, 這是因為早搏后那次搏動的血液比正常情況下多, 從而代償了早搏導致的血液搏出量的減少。

所以, 早搏并沒有使心臟停跳。

早搏不都是由心臟病引起,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不伴有基礎心臟病的稱作功能性早搏, 伴有基礎心臟病的稱作器質性早搏。

有人認為早搏就是不正常, 是心臟有病, 這不完全正確。

有資料顯示, 幾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都發生過早搏, 只不過許多人沒有感覺到而已。

生理性早搏多發生在情緒激動、精神緊張、疲勞、更年期、消化不良、過度吸煙、飲酒或飲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時。

某些藥物也可誘發早搏, 包括抗心律失常藥, 即治療早搏的藥物本身也會引起早搏。

成年人的早搏大多與憂慮和壓抑有關。

病理性早搏多發生在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膜病、甲亢性心臟病等疾病之后。

在人群之中, 病毒性心肌炎導致的心律失常最為多見。

當然, 早搏在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中發生率更高。

過去, 通常把每分鐘出現6次早搏作為一個界限, 每分鐘6次以上者多考慮病理性早搏, 6次以下者多屬于生理性早搏。

現代醫學證明, 這種說法失之偏頗。

早搏的危險性是由原發病的嚴重性和早搏是否有發展為惡性心律失常的趨勢來決定的, 而不是由早搏的次數或癥狀而定。

比如在升學體檢時發現, 很多學生在心電圖中有早搏, 但這些學生仍然活蹦亂跳, 絲毫沒有異樣的感覺。

有些人只是偶發早搏, 就感覺心跳到了喉嚨口, 很不舒服。

有癥狀的可能是病理性早搏, 沒有癥狀的也不能排除病理性的可能。 有早搏不一定必須用藥消除。

發現早搏后, 一般很難自行判斷性質, 應去醫院檢查有無隱藏的心臟疾患。 醫生會根據病史和體格檢查, 進行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等檢測, 有冠心病家族史和有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者,

還要做運動試驗。

如上述各項檢查均屬正常, 則不需要治療。 若查出有心臟疾患, 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如果主要是精神緊張憂慮或長期失眠所致的早搏, 應充分解除顧慮, 適當使用鎮靜藥, 這會有利于早搏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