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石蠶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本經》

【拼音名】Shí Cán

【別名】沙虱(《本經》), 石蠹蟲(《別錄》), 石下新婦(《本草拾遺》)。

【來源】為石蠶科昆蟲石蛾或其近緣昆蟲的幼蟲。

【原形態】

體形如蛾, 黃褐色, 長約2釐米, 展翅闊6匣米。 頭部略星卵形, 黃色, 頭頂密被黃色及白色剛毛。 複眼1對, 單眼3個。 口器退化, 小顎與下唇形成短吻管, 適於啜吸。 觸角1對, 基節及末端均黃色, 其中央則呈黑褐色。 前胸短小, 前胸背密生黃色及白色剛毛。 中胸背大, 兩側各有1黑褐紋。 翅2對, 密生短毛, 不透明, 後翅大於前翅;前翅的前緣黃褐色, 散佈有小形的褐紋, 中央有1黑色大縱條, 內緣及後緣皆灰褐色,

有褐色棱紋, 後翅深黃色, 外緣暗黑色。 足3對, 黃色, 腿節及跗節的大部為黑褐色。 尾端有突出的長刺2條。 幼蟲略似蠶, 有胸足3對, 腹部有原足1對, 並有腮。

成蟲多出現於水邊的草木上。 卵產于水邊的石上或草根上, 幼蟲孵化後入水中, 用絲腺的分泌物綴合葉片、木片、砂石等造成各種管狀的棲管而藏身其中, 露出頭, 胸及足匍行於水底, 食水草或小蟲, 漸次化蛹而為成蟲。

【性味】

鹹, 寒。

①《本經》:味鹹, 寒。

②《吳普本草》:雷公:鹹, 無毒。

③李當之《藥錄》:味咸微辛。

④《別錄》:有毒。

【功能主治】

①《本經》:主五癃, 破石淋, 墮胎。 內解結氣, 利水道, 除熱。

②《別錄》:主石癃, 小便不利。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