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這六種行為助長子女不孝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健康中心副主任醫師 杜乾君 《 生命時報 》( 2016年08月30日 第 07 版)

中國是禮儀之邦, 自古以來就講孝道。 老一輩人評價子女的標準也多看其是否孝順。 但目前中國由於兒女不孝, 導致老人受苦、被拋棄的悲劇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 不能只歸結於兒女的問題, 老人不恰當的行為也可能導致子女不孝。 為了與子女關係更融洽, 希望老人們糾正自己的下列行為。

不能正確認識兒子、兒媳和自己的感情關係。 在傳統家庭中起主軸作用、最親密的是親子關係, 現代家庭中起主軸作用、最親密的則是夫妻關係,

有些老人對這種社會變遷現象心理上準備不足, 常常不能容忍兒子與兒媳關係密切、親昵, 他們就說兒子不孝, 致使父母與子輩之間充滿“火藥味”。 久而久之, 使兒子身處兩難境地, 易使兒媳言行不孝。

對子女要求過度或對子女無所求。 父母對子女的心理要求要適度。 有些老人整日把曾經養育子女的艱辛掛在嘴邊, 要求回報, 子女稍有怠慢, 便被罵忘恩負義。 這種老人心理上很難獲得滿足。 還有一些老人, 則自孩子懂事起就常常嘮叨:“等我老了, 有退休金, 不用你養。 ”這種做法導致孩子從小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 失去對孝道的正確認識和對父母的責任感, 導致不孝。 因此, 老年朋友要從實際出發, 給子女適當的自由度以及寬鬆的家庭環境。

晚年時不重視親情, 或過度簡化傳統禮儀。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人, 因為國家、工作需要, 對子女缺少關愛, 晚年又不重視親情修復, 致使兩代關係失和。 這樣的老人晚年時應多注意和子女親近, 如常辦家宴, 多全家出遊。 此外, 逢年過節時, 傳統禮儀中應包含向老人表達敬意的內容, 比如年輕人要為老人精心準備一份禮物, 讓孫子輩向他們敬酒等等,這不僅是中國禮儀文化的體現, 兼有強大的孝道教育意義。

對自己的健康不重視, 導致久病床前無孝子。 無論是從患病老人的角度來看, 還是照顧病人的子女角度來看, “久病床前無孝子”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很多老人患病後會變得焦慮、苛刻、暴躁,

這是因為老年人生病之後社會功能減退, 心理上也處於退行狀態。 在患病初期, 兒女們往往盡心盡力地照顧老人。 但如果治癒希望渺茫, 兒女們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 自己的生活品質也明顯下降。 所以, 老人要對自己的健康提高重視, 要想“久病床前有孝子”, 老年人生病之後一定要進行自我調整, 能平靜地看待人到暮年疾病難免的規律, 接納患病的現實, 並在現實條件下努力讓自己的狀態變得更好。

再婚前, 缺乏與子女溝通。 有的喪偶老人在萌生再婚念頭後, 會遭到兒女強烈反對, 最後導致和子女關係破裂。 從法律角度說, 享有婚姻自由權是老人的一項基本權利, 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 子女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

但現實生活中的因素很複雜, 老人再婚往往難以和子女達成共識。 建議老人在婚前就財產、繼承等事宜主動與子女溝通, 必要時向老齡辦、居委會等組織求助, 爭取子女的支持。

重男輕女, 在經濟幫襯上偏心。 自古以來, 養兒防老的觀念一直沒有變, 認為贍養老人是兒子的事情, 跟女兒沒有關係, 這也成為了一些不孝女兒推卸責任的藉口。 另外, 老人不應過度重男輕女, 尤其不應在經濟幫襯上偏向兒子。 當然, 現在的法律規定, 女兒不僅有平等繼承遺產的權利, 也有贍養老人的義務, 減少了此類糾紛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