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天氣漸涼,動脈粥樣硬化怎么防?

“白露”節氣過后, 申城氣溫日漸轉涼。 就在前不久, 剛過不惑之年的李先生, 突然胸口一陣劇痛、呼吸困難, 與以往一樣, 他含下一粒硝酸甘油, 可這次并未減輕疼痛。 家人將李先生送往醫院, 醫生診斷為心肌梗塞, 搶救多日, 病情最終穩定下來。

氣溫下降,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有所回升, 怎樣才能防患于未然?本期專刊, 采訪了上海中醫大附屬龍華醫院老年科主任顧耘教授, 請她講解心腦血管疾病罪魁禍首——動脈粥樣硬化的防與治。

粥樣硬化:動脈血管“生了銹”

顧耘說, 李先生患的心肌梗塞, 屬于冠心病的一種。

冠心病, 全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冠狀動脈提供心臟的血液供應, 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內膜就會形成粥樣斑塊, 仿佛水管被水垢、鐵銹堵住一般, 減少、阻斷了冠狀動脈的血供。 其實, 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疾病, 遠不止冠心病。 腦動脈粥樣硬化, 引起腦供血不足, 常使人覺得頭暈腦漲, 有的甚至發展成為中風。 此外, 部分疾病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也密切相關, 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

研究表明,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血脂異常密切相關。 上世紀50年代, 我國人群血清總膽固醇平均值低于西歐各國, 冠心病發病率也較低;可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到上世紀80、90年代, 血清總膽固醇呈現出顯著上升趨勢。

這主要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 如高糖、高動物脂肪膳食, 運動過少、吸煙、大量飲酒、體重增加等, 上述生活方式都會引起血脂代謝異常, 最終引發動脈粥樣硬化。

防患未然:飲食行為都要管

眾所周知, 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特點。 心腦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礎就是動脈粥樣硬化, 我們常說“防患于未然”, 如何早期阻斷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顧耘建議, 中老年朋友在尋求醫生幫助時, 也應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

1、不要吸煙。 吸煙會使低密度膽固醇、甘油三酯等“壞”的血脂成分升高;不過, 值得慶幸的是, 吸煙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是可逆的, 停止吸煙一年, “好”的血脂成分——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可增至不吸煙者水平。

2、參加體育鍛煉。 科學家們已發現, 有規律地進行鍛煉可增加10%至20%的高密度脂蛋白。

3、減肥。 肥胖人群的平均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顯著高于非超重者。

4、控制飲食。 這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 低脂肪飲食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 卻也降低了高密度脂蛋白。 那么, 怎樣的食譜才算合理?專家認為, 最佳飲食是從脂肪中得到30%的熱量, 總熱量的合理分配則是早餐占30%, 中餐占40%, 晚餐占30%, 可適度飲酒。

5、矯正A型行為。 A型行為特征包括:強烈的競爭性, 持續的時間緊迫感, 表現為急躁、恐慌、壓抑, 容易激動、憤怒等。 這種行為會促使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當前, 通過心理咨詢、放松訓練、暗示療法等來矯正A型行為,

也是臨床治療中的一個方向。

初秋深秋:防治重點有不同

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時, 可能沒有明確癥狀, 許多病人也未必會到醫院就診, 等出現癥狀后, 大多已形成并發癥。 為此專家建議, 45歲以上人群要定期做必要檢查、預防措施。 論及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 現有許多降脂西藥有較明確療效, 但其中一些會對肝臟、腎臟、肌肉產生不良反應, 因此主張1至3個月復查血脂、肝腎功能、肌酸水平。 常年服藥時, 可3至6個月復查一次。

除卻一般的降脂藥, 絕經期婦女可服用小劑量雌激素, 作為替代療法應對動脈粥樣硬化, 但這種治療有增加患乳腺癌等腫瘤的風險, 另外, 即使因嚴重動脈狹窄運用介入治療后,

仍有不少病人會發生支架內再狹窄, 需要長期服藥。 針對這類病人, 中醫藥治療不失為一種較好選擇。

正值夏秋交際, 專家尤其提醒, 除上述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措施外, 以下注意事項需格外警惕:初秋時, “秋老虎”依然肆虐, 氣候與盛夏相仿, 人體大量排汗, 易致血粘度升高、形成血栓。 因此, 初秋鼓勵病人適當多飲水, 改善血液黏稠度。 至于深秋, 往往冷暖氣候交替, 氣溫大起大落, 易致血壓忽高忽低不穩定, 一旦易損斑塊脫落, 會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不良事件發生。 因此, 深秋病人應當適時加減衣物、注意保暖、密切關注血壓變化, 隨時根據血壓調整降壓藥的劑量和服法, 保持血壓的合理、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