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垂體腺瘤

概述
垂體微腺瘤(直徑<10mm)即可引起功能亢進, 如生長激素過多引起肢端肥大症;ACTH(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多引起柯興氏病;泌乳素過多引起溢乳、閉經、陽痿。 無功能性垂體瘤往往在腫瘤較大, 壓迫視交叉、垂體或下丘腦。
疾病分類:
1、功能性(分泌性)垂體瘤, 包括催乳素瘤、生長激素瘤、ACTH瘤、Nelson綜合征(ACTH-MSH瘤)、促甲狀腺激素瘤、混合型腺瘤。
2、無功能性(非分泌性)垂體瘤即“嫌色細胞瘤”, 占20-35%。

病因
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 約占顱內腫瘤的10%。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 多見於40-50歲。
症狀
臨床症狀:功能性垂體瘤多有各自特徵性的臨床症狀,

垂體微腺瘤(直徑<10mm)即可引起功能亢進, 如生長激素過多引起肢端肥大症;ACTH(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多引起柯興氏病;泌乳素過多引起溢乳、閉經、陽痿。 無功能性垂體瘤往往在腫瘤較大, 壓迫視交叉、垂體或下丘腦, 出現頭痛、視力減退、視野缺損、閉經、陽痿等相應症狀而被發現。
檢查
(一)激素測定:
絕大多數功能性垂體瘤常分泌單一激素, 垂體前葉激素及靶腺激素測定多能在早期作出定性診斷。
注意:
(1)垂體激素的基礎值易受內外環境、藥物和週期節律的影響。
(2)單一垂體腺瘤, 血中激素升高可能不限於一種, 這種現象未必表示混合型腺瘤, 除非兩種激素均明顯增高。
(3)激素值與腺瘤的大小及臨床症狀未必平行,
後者取決於病程的長短、激素的類型、瘤體有無退行性變和囊性變以及其他影響激素活性的物質等。 因此激素測定應多次反復進行, 必要時須作激素的興奮和抑制試驗。
(二)定位診斷:
1、蝶鞍X線檢查, 垂體瘤較大時平片可見蝶鞍擴大、鞍底下移、鞍背骨質破壞。
2、垂體CT掃描, 能發現直徑3mm以上的微腺瘤。
3、核磁共振對垂體瘤定位十分精確。

治療
鬚根據腺瘤性質及瘤體大小, 採用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及(或)藥物治療。
(一)手術治療:除泌乳素瘤外, 應首先考慮及早手術。
(二)放射治療:適於瘤體小、無鞍上鞍外等侵蝕壓迫, 經手術治療無效或不願手術治療者, 也可用於術後輔助放療。 近年來應用x-刀、γ-刀立體放療。
(三)藥物治療:可用溴隱亭(多巴胺促效劑)治療泌乳素瘤、肢端肥大症;賽庚啶(抑制血清素刺激CRH)治療柯興氏病;生長抑素類似物奧曲肽治療肢端肥大症及TSH腫瘤。

或於手術切除腺瘤後輔以放療或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