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羌活祛風散寒治頭痛

1、散外感風寒 羌活辛溫, “雄而善散, 可發表邪”(《雷公炮製藥性解》), 其發表之力較強, 主散太陽經風邪及寒濕之邪, 《本經逢源》稱之為“非時感冒之仙藥”, 宜於風寒夾濕之感冒, 代表方如九味羌活湯。 羌活等風藥祛風濕時, 用量宜重;解散風寒時, 用量不大。 若作為升陽升清時, 則品味多而用量小。

2、治風濕身痛 王好古曰:“羌活氣雄, 治足太陽風濕相搏, 頭痛, 肢節痛, 一身盡痛, 非此不能除, 乃卻亂反正之主君藥也。 ”因其善入足太陽膀胱經, 以除頭項背之痛見長, 故上部風寒濕痹, 肩背肢節疼痛者尤為多用, 需與防風配伍,

如益蜀痹湯, 羌活勝濕湯。
3、止太陽經頭痛 羌活主治太陽頭痛, 尤以治療風寒夾濕之頭項痛強者為宜, 與川芎、槁本等配伍, 如羌活芎槁湯(《審視瑤函》)。 通過配伍也可治多種頭痛, 如《本草逢源》證載:“與芎同用, 治太陰、厥陰頭痛”。 臨床認為, 大凡頭痛, 當責之風。 頭痛多用風藥者, 因巔頂之上, 惟風藥可到。 本品為太陽經之風藥, 善達頭部, 故對風寒、肝火、痰濁、瘀血等引起的頑固性偏正頭痛, 皆可配伍, 但仍須分辨經絡部位, 以及兼挾諸邪, 用之才更確當而有效。 若督脈為病, 頭痛、脊強而厥, 亦用羌活, 常配槁本、川芎等。
羌活辛溫香燥之性較烈, 陰虛、血虛、全身空痛、虛弱乏力者禁用。 用量較大時, 脾胃弱者易嘔吐。 常用量3~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