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腸瘺是什么意思

腸瘺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腸道病變, 也是一種會給患者的健康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的疾病。 在出現腸瘺的問題之后, 一定要及時進行治療, 否則將會給患者的消化系統健康甚至是全身性健康, 都帶來消極影響。 下面, 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腸瘺的病因以及臨床表現等相關知識!

一、腸瘺是什么意思

腸瘺是指在腸與其他器官, 或腸與腹腔、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 前者稱內瘺, 后者為外瘺。 腸瘺造成腸內容物流出腸腔, 引起感染、體液丟失、營養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二、病因

腸瘺的常見原因有手術、創傷、腹腔感染、惡性腫瘤、放射線損傷、化療以及腸道炎癥與感染性疾病等方面。 臨床上腸外瘺主要發生在腹部手術后, 是術后發生的一種嚴重并發癥, 主要的病因是術后腹腔感染、吻合口裂開、腸管血運不良造成吻合口瘺。

小腸炎癥、結核、腸道憩室炎、惡性腫瘤以及外傷感染、腹腔炎癥、膿腫也可直接穿破腸壁而引起腸瘺。 有些為炎性腸病本身的并發癥, 如克羅恩病引起的內瘺或外瘺。 根據臨床資料分析, 腸瘺中以繼發于腹腔膿腫、感染和手術后腸瘺最為多見, 腸內瘺常見于惡性腫瘤。 放射治療和化療也可導致腸瘺, 比較少見。

三、臨床表現

1.瘺口

腹壁有一個或多個瘺口, 有腸液、膽汁、氣體或食物排出, 是腸外瘺的主要臨床表現。 手術后腸外瘺可于手術3~5天后出現癥狀, 先有腹痛、腹脹及體溫升高, 繼而出現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征象或腹內膿腫。 術后1周左右, 膿腫向切口或引流口穿破, 創口內即可見膿液、消化液和氣體排出。 較小的腸外瘺可僅表現為經久不愈的感染性竇道, 于竇道口間歇性地有腸內容物或氣體排出。 嚴重的腸外瘺可直接在創面觀察到破裂的腸管和外翻的腸黏膜, 即唇狀瘺;或雖不能直接見到腸管, 但有大量腸內容物流出, 稱管狀瘺。 由于瘺口流出液對組織的消化和腐蝕,

再加上感染的存在, 可引起瘺口部位皮膚糜爛或出血。

2.營養物質吸收障礙

腸外瘺發生后, 由于大量消化液的丟失, 患者可出現明顯的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代謝失衡。 由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 分解代謝加強, 可出現負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癥。 嚴重且病程長者, 由于營養物質吸收障礙及大量含氮物質從瘺口丟失, 患者體重可明顯下降、皮下脂肪消失或骨骼肌萎縮。

3.感染

在腸外瘺發展期, 可出現腸袢間膿腫、膈下膿腫或瘺口周圍膿腫, 由于這些感染常較隱蔽, 且其發熱、白細胞計數增加、腹部脹痛等常被原發病或手術的創傷等所掩蓋, 因此, 很難在早期作出診斷及有效的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