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苦地膽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Kǔ Dì Dǎn

【英文名】Scabrous Elephantfoot Herb, all-grass of Scabrous Elephantfoot

【別名】苦龍膽草、天芥菜、雞屙粘、土柴胡、馬駕百興、草鞋底、牛插鼻、鐵燈參、披地持、地楷杷、牛托鼻、土蒲公英、吹火根、毛兜細辛、鋪地娘、鐵掃帚、鐵筶杯、鐵丁鏡、一針刺、鐵燈柱、毛刷子、地苦膽、兔耳風、草鞋根、理肺散、鋪地丹、牛吃埔、鐵燈盞、兒童草、假蒲公英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地膽草或白花地膽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lephantopus scaber L.2.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 [E.latus Bertol.]

採收和儲藏:夏末採收,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1.根狀莖平臥斜升;莖直立, 粗壯, 二歧分枝, 莖枝被白色粗硬毛。 單葉, 大都為基生;葉片匙形、長圓狀匙形工長圓狀披針形,

長5-18cm, 寬達2-4cm, 先端鈍圓, 基部漸狹, 邊緣有圓齒狀鋸齒, 兩面被白色長粗毛, 下麵沿脈及葉緣的毛較密;莖生葉少而小。 頭狀花序約有小花4個;總苞片8枚;多數頭狀花序密集成複頭狀花序, 被通常3枚、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1-1.5cm的葉狀苞片所包圍;花冠筒狀, 淡紫色;全為兩性花, 先端4裂, 一邊開裂。 瘦果有棱, 被白色柔毛, 先端具長硬刺毛;冠毛1層, 汙白色;中上部細長, 基部寬闊。 藥期7-11月, 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2.白花地膽草 多年生草本, 高0.8-1m, 或更高。 根莖粗壯, 斜升或平臥, 具纖維狀根。 莖直立, 多分枝, 具棱條, 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 具腺點。 葉互生;最下部葉常密集呈蓮座狀;基部葉在花期常調萎;下部葉長圓狀倒卵形, 長8-20cm, 寬3-5cm, 先端尖, 基部漸狹成具翅的柄,

稍抱莖;上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 長7-8cm, 寬1.5-2cm, 近無柄或具短柄, 最上中葉極小, 全部具有小尖的鋸齒, 稀近全緣, 上面皺而是疣狀突起, 被疏或較密短柔毛, 下麵密被長柔毛和腺點。 關狀花序12-20個在莖枝頂端密集成團球狀複頭狀花序, 複頭狀花序基部有3個卵狀心形的葉關苞片, 具細長的花序梗, 排成疏傘房狀;總苞長國mm, 寬1.5mm;總苞片綠色, 或有時先端紫紅色, 外層4, 披針狀長圓形, 長4-5mm, 先端尖, 具1脈, 無毛或近無毛, 內層4, 橢圓狀長圓形, 長7-8mm, 先端急尖, 具3脈, 被疏貼短毛和腺點;花4個, 花冠白色, 漏斗狀, 長5-6mm, 管部細, 裂片披針形, 無毛。 瘦果長圓狀線形, 長約3mm, 具10條肋, 被短柔毛;冠毛汙白色, 具5條硬剛毛, 長約4mm, 基部急寬成三角形。 花期8月至翌年5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路旁、山谷疏林中。

2.生於山坡曠野、路邊或灌叢中

資源分佈:1.分佈于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及雲南等地。

2.分佈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的沿海地區。

【毒性】小鼠腹腔注射苦地膽注射液30g生藥/kg(相當於成人用量1250倍), 家兔靜脈注射7.5g生藥/kg, 未引起毒性反應或死亡。 家兔肌肉注射時, 未發現局部肌肉充血、壞死等現象。 體外作溶血試驗時, 未發現溶血現象。

【炮製】去雜質, 篩去灰屑, 可入藥。

【性味】味苦;辛;性寒

【歸經】歸肺;肝;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毒;利濕。 主感冒;百日詠;扁桃體炎;咽喉炎;眼炎;黃疸;腎水腫;月經不調;白帶;瘡癤;濕疹;蟲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 鮮品30-60g;或搗汁。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南寧市藥物志》:體虛者忌之。 《廣西中藥志》:寒症勿用。 《泉州本草》:孕婦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