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吃豆腐一定要加哪四樣寶

豆腐作為一款食藥兼備的食品, 不僅營養含量突出, 配置更是接近人體需求, 常吃可以保護肝臟, 增強免疫力還有解毒作用, 但是你知道豆腐怎么吃才能發揮出它的功效么?好處小編為你解讀豆腐的最佳搭配。

豆腐的四大營養絕配

豆腐做菜, 口味可濃可淡, 和所有食材幾乎都“百搭”。 但如果想要更好地吸收豆腐的營養, 在餐桌上就要給它找好“搭檔”。

配點肉、蛋, 蛋白質好吸收:豆腐富含植物蛋白質, 但蛋白質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不是非常合理, 也不是特別適合人體消化吸收。 如果在吃豆腐的同時加入一些蛋白質質量非常高的食物, 就能和豆腐起到互補作用, 使得豆腐的蛋白質更好地被人體消化吸收利用。 而這些高質量蛋白質的食物, 就非肉類和雞蛋莫屬了。

加蛋黃、肝血, 鈣補得更多:豆腐含鈣非常豐富, 但要搭配維生素D含量豐富的食物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因此,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的蛋黃, 動物內臟如肝臟、血液等, 對增加豆腐的鈣吸收有很好的作用。

加海帶、紫菜, 能多補碘:豆腐對預防動脈硬化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這是因為豆腐中含有一種叫皂苷的物質, 能防止引起動脈硬化的氧化脂質產生。 但是皂苷卻會帶來一個麻煩, 引起體內碘排泄異常, 如果長期食用可能導致碘缺乏。 所以, 吃豆腐時加點海帶、紫菜等含碘豐富的海產品一起做菜, 就兩全其美了。

放青菜、木耳, 更防病:豆腐中膳食纖維缺乏, 而青菜和木耳中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正好能彌補豆腐的這一缺點。 另外, 木耳和青菜還含有許多能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的抗氧化成分, 搭配豆腐食用,

抗病作用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 菠菜、莧菜等綠葉蔬菜中的草酸含量較高。 應先焯一下, 再和豆腐一起烹調, 以免影響豆腐中鈣的吸收。

不同豆腐 營養有別

市場上的豆腐主要有北豆腐、南豆腐、內酯豆腐、“假豆腐”等幾大類。 由于制作工藝的不同, 其營養成分也有所差別。

北豆腐。 又稱老豆腐, 一般以鹽鹵(氯化鎂)點制, 其特點是硬度較大、韌性較強、含水量較低, 口感很“粗”, 味微甜略苦, 但蛋白質含量最高, 宜煎、炸、做餡等。 盡管北豆腐有點苦味, 但其鎂、鈣的含量更高一些, 能幫助降低血壓和血管緊張度, 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還有強健骨骼和牙齒的作用。

南豆腐。 又稱嫩豆腐、軟豆腐, 一般以石膏(硫酸鈣)點制, 其特點是質地細嫩,

富有彈性, 含水量大, 味甘而鮮, 蛋白質含量在5%以上。 烹調宜拌、炒、燴、氽、燒及作羹等。

內酯豆腐。 拋棄了老一代的鹵水和石膏, 改用葡萄糖酸內酯作為凝固劑, 添加海藻糖和植物膠之類物質保水。 雖然質地細膩, 口感水嫩, 但沒有傳統的豆腐有營養。 這是因為, 一來大豆含量少了, 吃起來沒有豆腐味;二來豆腐的鈣和鎂主要來自石膏和鹵水, 而葡萄糖酸內酯凝固劑既不含鈣也不含鎂, 營養價值因而下降。

“假豆腐”。 現在市場上還有許多“花樣豆腐”:日本豆腐、杏仁豆腐、奶豆腐、雞蛋豆腐等。 雖然同叫“豆腐”, 模樣都是水潤白嫩, 吃起來口感爽滑, 但卻和豆腐一點關系也沒有。 因為, 這些“豆腐食品”的原料中壓根沒有大豆。 以日本豆腐為例,

其實, 就是用雞蛋制成膠體溶液后凝固制成的“雞蛋豆腐”。

適可而止 過量有害

美味不可多貪, 好東西也要適可而止。

長期大量吃豆腐可能產生如下問題:

第一, 促使動脈硬化。 豆制品含有極為豐富的蛋氨酸, 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半胱氨酸。

它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 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沉積于動脈壁上, 導致動脈硬化形成。

第二, 促使痛風發作。 豆腐含嘌呤較多, 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 多吃豆腐易導致痛風發作。

第三, 導致碘缺乏。 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的皂角甙, 會加速體內碘的排泄。 長期過量食用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缺乏, 導致碘缺乏病。

第四, 引起消化不良。 豆腐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白質, 一次食用過多不僅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 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 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癥狀。

第五,增加腎臟負擔。在正常情況下,人吃進體內的植物蛋白質經過代謝,最后大部分成為含氮廢物,由腎臟排出體外。人到老年,腎臟排泄廢物的能力下降,此時若不注意飲食,大量食用豆腐,攝入過多的植物性蛋白質勢必會使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加重腎臟的負擔,不利于身體健康。

第五,增加腎臟負擔。在正常情況下,人吃進體內的植物蛋白質經過代謝,最后大部分成為含氮廢物,由腎臟排出體外。人到老年,腎臟排泄廢物的能力下降,此時若不注意飲食,大量食用豆腐,攝入過多的植物性蛋白質勢必會使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加重腎臟的負擔,不利于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