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教孩子懂禮貌,從家長做起

強迫數落傷自尊 降低期望更輕鬆

美國認證正面管教家長講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盧丹丹

很多家長常抱怨:我家孩子啥都好, 就是在外面放不開, 連招呼也不打;我家孩子太霸道, 什麼都不願意分享……的確, 孩子在外不夠禮貌得體, 讓家長覺得沒面子, 但老是讓孩子屈從“禮貌”, 可能無形中傷了孩子的心。 教孩子懂禮貌, 家長應該先做好榜樣。

情況一:逼著孩子打招呼, 傷自尊。 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外面開朗大方, 逢人就打招呼, 可孩子卻害羞地躲在大人身後不肯開口, 這時有的家長會低聲“威逼”, 如果孩子還是一言不發,

家長就會呵斥:“你這孩子太沒禮貌了!”全然不顧孩子感受。 下一次, 孩子可能還是如此, 甚至更加相信, 我就是一個見人不會打招呼的孩子。 久而久之, 這個標籤會內化到心裡, 讓他自尊受挫, 感受不到歸屬感與價值感。

正確做法:家長自己要先跟人熱情地打招呼, 身體力行地影響孩子, 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 孩子自然樂於接受。 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打招呼對有的孩子來說易如反掌, 對有的孩子卻比登天還難。 如果孩子沒辦法做到一口一個“叔叔好”“阿姨好”, 不如看看孩子這一次是不是沒躲到大人身後, 能對人微笑了, 給予即時鼓勵。 期望一降低, 家長和孩子的壓力都降低了, 孩子今後與人打招呼就更輕鬆自然。

情況二:強迫分享, 傷害孩子物權觀。 大的讓小的, 小主人讓客人, 自己的孩子就要讓著別人的孩子, 這種強迫謙讓、分享的傳統禮貌觀念, 深深地刻在很多人心裡。 孩子在沒有被告知的情況下, 常被迫把東西讓給別人, 會傷害他的物權觀。 其實, 每個人對屬於自己的東西都擁有自我掌控權。

正確做法:先給大家舉個例, 一次, 我帶孩子在美國的遊樂場玩, 一個孩子想玩另一個孩子的玩具, 孩子便求助媽媽, 媽媽說:“這是你的玩具, 你自己決定。 ”於是, 孩子拒絕了對方。 那個孩子伸手來搶, 媽媽過去攔住, 堅定地說:“對不起, 這是他的玩具, 他說不可以。 ”過了一會兒, 孩子玩夠了, 主動把玩具遞給了那個孩子。 這個媽媽的做法是讓孩子行使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

他會有強烈的安全感, 這樣孩子會從內心真正願意去分享。

情況三:強迫孩子表演, 失去動力。 有才藝就展示, 在人前落落大方, 這也是一種禮貌。 於是, 很多孩子被迫在眾人面前表演, 一旦拒絕或表演得不好, 就會被數落:“你怎麼就這麼上不了檯面!在家不都好好的嘛!”強行表演會讓孩子覺得做得好壞與否和自己無關, 而是為了讓他人看見和得到表揚, 他會很快失去動力, 並反感家長拿自己在眾人面前炫耀。

正確做法:家長如果真的想“炫娃”, 可以賦予這件事情更多儀式感, 比如為孩子在家開演奏會或個人作品展, 邀請親朋好友參加, 家長自己也可以加入其中, 一同表演、展示, 這樣不僅“炫”了娃,

也真正鼓勵了孩子, 共同分享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