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什麼叫染色體非整倍體

如今社會, 人們對於染色體的研究達到空前的高度, 染色體的排列組成預示這人的生命健康, 以及生命發展。 很多基因診斷公司可以通過基因診斷達到疾病干預以及生殖篩選的過程, 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 染色體疾病是很多的, 染色體非整數畸形是常見的一種遺傳性疾病。 因此, 在懷孕期間應該進行染色體檢查。

一、分類

⒈數量畸變包括整倍體和非整倍體畸變, 染色體數目增多、減少和出現三倍體等。

⒉結構畸變染色體缺失易位倒位、插入、重複和環狀染色體等又可分為常染色體畸變, 如Down(21三體)綜合征Patau(13三體)綜合征和Edward(18三體)綜合征等, 以及性染色體畸變如Turner綜合征(XO)和先天性睾丸發育不全等。

最常見的染色體疾病Down綜合征病理改變:患者腦重約較正常輕10%僅有簡單的腦回結構, 額葉小, 顳上回皮質薄, 腦白質髓鞘形成晚皮質神經元發育不全和分化低等。

40歲以上患者可見Alzheimer病樣神經原纖維纏結及老年斑。

二、因素

1、物理因素:人類所處的輻射環境, 包括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 天然輻射包括宇宙輻射, 地球輻射及人體內放射物質的輻射, 人工輻射包括放射輻射和職業照射等。

電離輻射因導致染色體不分離而引人注目。

有試驗證明, 將受照射小鼠處於MⅡ中期的卵細胞和未受照射的同期卵細胞比較, 發現不分離在受照射組中明顯增高, 這一現象在年齡較大的小鼠中尤為明顯。 人的淋巴細胞受照射或在受照射的血清內生長, 發現實驗組三體型頻率較對照組高, 並引起雙著絲粒染色體異位、缺失等染色體畸變。

2、化學因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化學物質, 有的是天然產物, 有的是人工合成, 它們會通過飲食、呼吸或皮膚接觸等途徑進入人體, 而引起染色體畸變。

3、生物因素:當以病毒處理培養中的細胞時, 往往會引起多種類型的染色體畸變, 包括斷裂、粉碎化和互換等。

4、母齡效應:胎兒在6—7個月齡時, 所有卵原細胞已全部發展為初級卵母細胞, 並從第一次減數分裂前期進入核網期, 此時染色體再次鬆散舒展, 宛如同前胞核, 一直維持到青春期排卵之前。 這種狀態可能與合成卵黃有關。 到青春期時, 由於FSH的週期性刺激卵母細胞, 每月僅一個完成第一極體。
次級卵母細胞自卵巢排出, 進入輸卵管, 在管內進行第二次減數分裂達到分裂中期。 此時如果受精, 卵子便完成第二次減數分裂, 成為成熟卵子, 與精子結合成為合子, 從此開始新個體發育直至分娩。 隨著母齡的增長, 在母體內外許多因素的影響下, 卵子也可能發生許多衰老變化, 影響成熟分裂中同對染色體間的相互關係和分裂後期的行動, 促成了染色體間的不分離。

5、遺傳因素:染色體異常常可以表現為家族性傾向, 這提示染色體畸變與遺傳有關。

6、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似乎在染色體不分離中起一定作用, 如甲狀腺原發性自身免疫抗體增高與家族性染色體異常之間有密切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