蠓蟲叮咬後怎麼治療
在一些雜草叢生的地方, 很容易出現蠓蟲這種害蟲。 一般來說, 如果我們被蠓蟲叮咬的話, 很容易被傳染寄生蟲。 所以大家要減少到田間、草叢等潮濕的地方。 一般遇到蠓蟲叮咬後, 大家可以用一些藥物進行治療, 例如氨水、清涼油等。 同時, 建議家裡也要做好蠓蟲的預防。
被蠓蟲(也稱“小咬”)咬了。 疾病病因: 蠓蟲在夏秋兩季最為常見, 無論是白晝或黃昏常密集成群飛舞于樹林、田野、草地、窪地及住宅附近, 一般距地面一米以下飛行, 活動範圍不大, 每年4~5月及9~10月是蠓繁殖季節。 雄蠓不吸血, 僅雌蠓吸人和禽、畜血, 有的蠓嗜吸人血。
病理生理:以喙器刺入皮膚吸血, 叮咬時很貪食, 驚動它時也不離攻, 直到吸飽時才飛去。 蠓不僅吸血損傷皮膚, 而且是許多傳染病的媒介, 現已知它是18種人畜寄生蟲的媒介, 還攜帶22種與人畜有關的病毒。
治療方案: 人被叮咬出現局部腫、癢時, 可用10%堿水或氨水沖洗或用清涼油擦試。 發生皮炎後外搽1%酚或薄荷爐甘石洗劑, 如有繼發感染應及早給予抗生素或用野菊花、蒲公英煎液外洗。 已形成結節可向皮損內注射潑尼松龍或曲安西龍, 每週1次, 一般2~3次可愈。 反應嚴重者給予抗組胺藥或皮質類固醇。
預後及預防:對蠓孳生地及棲居場所噴灑殺蟲劑。 下田勞動時穿長袖衣褲及鞋襪, 戴口罩, 頸部圍上毛巾以防蠓叮咬。 下田勞動前在皮膚上塗上防蠓藥水。
蠓蟲叮咬相關藥品: 氨水 清涼油 薄荷爐甘石 潑尼松龍 曲安西龍 皮質類固醇
蠓的防制與蚊相似。 搞好環境衛生, 用殺蟲劑噴灑處理可疑的孳生地。 防蠓叮刺, 如塗擦蠓避劑、戴上防蠓頭網。 出現丘疹時擦拭驅蠓清涼油等。 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是肉眼可見的最小的飛蟲, 夏天的傍晚常常成團地飛舞, 像風沙那樣迷人眼目。 當它偶爾粘在你的皮膚上, 汗水就能夠把它淹死。 蠓蟲最適合繁殖的氣溫在27℃~29℃。 蠓蟲跟蚊子一樣,雄的吸食植物汁液,雌的吸血,蠓蟲也會傳播疾病,被蠓蟲叮咬後會出現局部反應或奇癢,甚至引起全身性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