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

花錢買健康 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

時下, 全民健身熱潮蔚然成風, 而“花錢買健康”的意識也越來越深入人心。 如何把健身錢花在“刀刃”上?我們採訪了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主任醫師黃光民, 他對目前健身消費中存在的誤區進行了點評。

誤區一:器材裝備越貴越好

案例:北京某公司職員鄒鑫為了健身不惜重金購買名牌的行頭, 最近剛花200多元買了一條運動浴巾。 他告訴記者, 健身時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 穿得“寒磣”了, 別人肯定笑話。 “穿名牌, 貴是貴點, 可多有感覺。 ”

黃光民:現在很多人健身可謂“三高一低”:裝備條件高、服裝品牌高、場地設施高, 但是技術水準比較低。 其實, 捨得投入無可厚非, 但健身消費一定要合理, 根據自己的條件, 做到安全、有益健康就可以了, 不一定非要追求高端, 更不要去攀比。

基本的裝備是必須的, 包括合適的運動鞋襪、寬鬆的衣服, 還有各種護具等。 可以說,

裝備要買對的, 但不一定是貴的。 要特別提醒的是, 還要從“避免運動損傷”的角度來選購各種裝備, 特別是運動鞋。

誤區二:健身消費=辦張“健身卡”

案例:吳一迪去年加入了健身的行列, 她花了近兩個月的工資, 在京城一家健身俱樂部辦了“年卡”, 這幾乎是她健身消費的全部。 “健身消費, 不就是鼓勵我們辦‘健身卡’健身嘛!”她說。

黃光民:健身消費是一個綜合的消費, 從吃的、穿的、用的等各方面都要投入。 買裝備、租場地, 還要適當地補充運動營養, 運動後還應該要有適量的營養補充, 做到收支平衡, 才能真正促進健康。 當然還有運動損傷的防治投入等。

現在不少白領盯住健身俱樂部健身, 客觀來講, 俱樂部有健身氛圍, 有教練的指導,

但我還是主張應該多到戶外去活動, 多親近大自然。 登山、郊遊, 到風景好的地方散散步, 或者到空地上去打打羽毛球, 都比在室內運動要好得多。

誤區三:只要“動起來”就萬事大吉

案例:剛剛做完體檢, 45歲的李東亮看到自己身體的很多指標“直線下降”,

於是開始了“瘋狂的鍛煉”。 他的健身消費觀念就是, 只要“動起來”就萬事大吉, 而花錢健身能有效地約束、鼓勵自己堅持“動”。

黃光民:運動要科學才有效。 醫學裡有一個名詞叫“運動處方”, 就是一套適合自己的健身方案。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 通過一些科普宣傳可以獲取這方面的知識。 現在普及科學健身的書很多, 但是魚龍混雜。 不少書中說得很絕對, 容易誤導, 所以建議購買比較權威的書, 在閱讀時注意因人而異。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 如果不太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或患有慢性病, 一定要到專業機構進行特殊的身體檢測, 然後量體“定做”一套適合的健身、飲食方案。 這也就是在正常體檢的基礎上, 對運動能力進行檢測的投入。


誤區四:健身可以代替治療和用藥

案例:65歲的張鳳民患有高血壓, 退休以前通過吃藥來控制血壓。 退休後空餘時間多了, 他決定通過鍛煉身體來控制血壓, 把一部分買藥的錢用在了健身上, 藥吃得少了。

黃光民:對於像高血壓、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病患者而言,

體育運動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但絕對不能代替臨床治療和用藥。 運動只是一種輔助手段, 可以在大夫的指導下減量用藥。 不能說停就停, 說加就加, 這樣可能會加重病情。

如果有慢性病, 在運動時一定要先把病控制好, 在可以參加運動的基礎上, 進行適當、適量的運動, 否則很危險。

誤區五:最熱門的專案最有效

案例:為了健體塑身, 北京女孩曲丹嘗試了很多方法, 大都是最新潮的項目, 比如瑜伽、普拉提之類的。 她認為, 要勇於嘗試各種最熱門的專案, 光練習一樣對健身不利。

黃光民:大眾健身不要太在乎某一種健身的方式, 根據時間安排和自己的身體特點, 能做什麼就做什麼。 專注於一個項目未嘗不可, 只要運動安排合理同樣能達到健身的效果,但是多樣化健身趣味性更強,也更有利於堅持。鍛煉時不妨多變換一下訓練的部位,更有利於健康。除了樹立健康的理念,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而且要有恒心要堅持。

只要運動安排合理同樣能達到健身的效果,但是多樣化健身趣味性更強,也更有利於堅持。鍛煉時不妨多變換一下訓練的部位,更有利於健康。除了樹立健康的理念,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而且要有恒心要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