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駁骨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Bó Gǔ Cǎo

【英文名】Herb of Siam Psychotria

【別名】木賊、節節草、豆根草、接骨蕨、馬人參、筆塔草、筆頭草、塔草、毛筒草、博節草、土木賊、木賊草、斗眼草、鎖陽草、全生草、蝦公腳、馬浮草、小功勞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賊產植物筆管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ippochaete debilis(Roxb.)Ching[Equisetum debile Roxb.]

采收和儲藏:秋季選擇身老體大者采挖, 洗凈, 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根莖橫走, 黑褐色。 莖一型, 不分枝或不規則的分枝, 通常高可達1m, 直徑2-15mm, 中空, 表面有脊和溝, 脊6-30條, 近平滑, 溝中有2組分離的氣孔;小枝1條, 或2-3條一組, 很少4-5條的, 小枝也可能再分枝。 葉鞘常為管狀或漏斗狀, 緊貼, 頂部常為棕色, 鞘齒狹三角形, 上部膜質, 淡棕色, 早落, 留下截形基部, 因而使鞘之頂端近全緣, 葉鞘的脊部扁平。 孢子囊穗頂生, 長1-2.5cm, 先端短尖或小凸尖。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河邊或山澗旁的卵石縫隙中或濕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江南、湖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莖淡綠色至黃綠色, 長約50cm, 有細長分枝, 表面粗糙, 有縱溝, 節間長5-8cm, 中空。 葉鞘呈短筒狀, 緊貼于莖, 鞘肋背面平坦, 鞘齒膜質, 先端鈍頭, 基部平截, 有一黑色細圈。 氣微, 味淡。

【化學成份】莖含煙堿(nicotine), 山柰酚-3-槐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 山柰酚-3-槐糖-7-葡萄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7-glucoside), 還含硅化合物。

【性味】苦;涼;甘

【歸經】肺;肝;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明目;清熱;利濕;止血。 主目赤脹痛;翳膜遮睛;淋病;黃疸型肝炎;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鮮品15-30g。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根:止血, 止咳, 治跌打。 葉:消腫, 驅風。

2.《云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 止痛。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