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暑伏從什么時候開始

按在我國農歷(陰歷)氣侯規律性, 先人早有要求:“小暑后第三個庚日剛開始為頭伏(初伏), 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 立秋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暑伏), 頭伏和末伏各十天, 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暑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每一年立秋天以及后二天假如出現庚日, 中伏就為十天, 不然為二十天。

“伏”稱做“長夏”, “伏”是五行家對時節的極具特色分配, 在其中“伏”為“土”。 “伏”表達陰之氣受氣血迫不得已藏伏在地底的含意。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于木、火、金、水, 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 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當然循環系統。 可是由夏到秋則要不然, 火克金, 金害怕出去。 還要埋伏一段時間, “埋伏”就是說“伏”的本意。

秋季屬“庚辛金”因此“入伏”要從“庚日”剛開始。 溫度最大, 需要埋伏的時間要在小暑后二十天之后, 因此從小暑后第三個“庚日”剛開始, 到立秋第二個庚日完畢。

假如立秋天以及后二天出現庚日, 則暑伏累計三十天, 不然暑伏累計四十天。

在其中暑伏中最火的是中伏。

暑伏的實際時間是由節令的時間和干支紀日的時間相輔來決策的。 在我國傳統式的測算方式要求, 小暑之后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各自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剛開始時間,

寒露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暑伏)的第一天。 庚日是干支紀日中含有"庚"字的時日, 如庚子、庚寅、庚辰……每一年的《農村年書》中刊登著那樣的時間。

因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即是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 而每一庚日中間間隔10天,

因此, 初伏的時間為10天, 末伏要求都是10天。 中伏時間長短不一, 可能10天, 也可能20天, 假如立秋天以及后二天出現庚日, 則中伏10天, 不然20天, 因此就會有了一些年代暑伏30天, 一些年代40天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