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喝中藥才可以降低苦味 這些方法可以幫你
中藥良好的治療效果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使用這種治療方法, 但是中藥治病有個現代人不能接受的地方——太苦了!那麼有沒有辦法能夠降低喝中藥帶來的這種苦味呢?
掌握含、咽部位
研究表明, 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 以舌尖最為突出。 因此, 藥液入口後, 最好迅速含貯於舌根部, 自然咽下, 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掌握服藥速度
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 感覺味道越苦, 因此, 苦味中藥的服用力求乾淨俐落, 轉瞬即逝。
服藥後喝適量溫開水
這樣既有利於胃腸道對藥液吸收, 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
添加調味品
在苦味藥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 但對黃連、膽草之類, 儘量少用或不用調味品。 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棗之類調和。
掌握服藥時間
在一天24小時內, 機體有兩個吸收藥物的“黃金時期”, 一個在上午8時至10時, 一個在下午2時至3時。 苦味中藥可在飯後上述時間內服用。
掌握藥液溫度
中藥的服用講究“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但苦味中藥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 有關專家研究證實, 舌頭對37℃以上的溫度更為敏感, 因此, 苦味中藥湯液的溫度應控制在15℃至37℃,
喝中藥可以加糖嗎?
因為中藥比較苦, 所以經常有人問:喝中藥時可以加糖嗎?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 一般都會說“少加一些沒事的, 別加太多”。 今天我們的藥師想從另外一些新的角度, 來分析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 在中藥(準確地說是中藥湯劑)里加糖的目的, 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調味。 但是, 我們仔細想一下, 如果在一碗本來就很苦的中藥湯劑里加糖, 調出來的味究竟是什麼味?一種可能是苦味, 一種可能是甜味, 另一種可能是有甜有苦、又甜又苦的混合味。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很多, 例如:
簡單來說, 加糖掩蓋苦味這件事, 不是在所有場合都有效, 有些苦味比較獨特, 有些患者比較敏感,
我們在臨床上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與不加糖的中藥相比, 加了糖的中藥更讓人難以接受, 怪怪的。 所以, 有些中藥加了糖有用, 口感改善了, 而另外一些加了糖則沒有用, 甚至更難接受了。
我們再來看一看, 傳統中醫藥理論對於“糖”的認識。
從糖的分類來看, 古代中藥方劑中用的飴糖, 相當於今天的麥芽糖。 而今天經常使用的白砂糖和冰糖, 其實屬於蔗糖。 而蜂蜜則又屬於複雜的混合物, 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 那麼, 從中醫學角度看, 這些糖類物質分別有什麼作用呢?
根據《中華本草》的記載:
由此可知, 這些糖類基本上都是補中益氣, 生津潤燥的作用, 其中飴糖的藥性偏溫, 其餘藥性為平, 但長期或大量使用仍然有可能助熱。 同時, 有痰濕或中滿的患者應該禁用或慎用。 小孩的脾胃功能仍然偏弱, 因為吃了太多的肉類或者冰淇淋、奶油蛋糕之類含糖量很高的食品, 就會出現舌苔很厚, 或者感冒時痰多, 嗓子裡呼嚕呼嚕的現象, 這就屬於痰濕, 就應該少吃糖。
從傳統中醫藥理論來看, 糖是有藥性的, 脾胃虛弱、肺燥咳嗽的患者適合吃, 而痰濕中滿的患者不適合吃。 很多孩子舌苔厚膩, 感冒後痰多、嗓子裡呼嚕呼嚕的, 其實不適合加糖。 所以, 加不加糖, 可能還得考慮一下患者的病情和證型特點。
上一篇:中藥在煎煮之前要不要清洗呢 瞭解一下 下一篇:沒有了 標籤閱讀:中藥苦中藥喝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