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心葉黃花仔的功效與作用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的中藥材占了很大的份量, 你瞭解心葉黃花仔嗎, 它有什麼功效和作用, 如何食用, 相信很多人都很感興趣, 下面就為大家一一道來。

【別名】 吸血草、白癡頭婆、索仔草、娃兒草、小桐麻、大黃花母、生毛英仔草、軟枝虱母頭、生毛虱母頭、小號山膠播、圓葉金、午時花、圓葉咳覷草、黃花少四味、倒地麻、大花黃花稔、心葉拔毒散。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心葉黃花稔的全草。

【原形態】 心葉黃花稔 直立亞灌木, 高約1m。 小枝密被星狀柔毛並混生長柔毛, 毛長約3mm。 葉互生;葉柄長1-2.5cm, 密被星狀柔毛和混生長柔毛;托葉線形,

長約5mm, 密被星狀柔毛;葉卵形, 長1.5-5cm, 寬1-4cm, 先端鈍或圓, 基部微心形或圓, 邊緣具鈍齒, 兩面均密被星狀柔毛, 下面脈上混生長柔毛。 花單生或簇生於葉腋或枝端, 花梗長5-15mm, 密被星狀柔毛和混生長柔毛, 上端具節;萼杯狀, 裂片5, 三角形, 長5-6mm, 密被星狀柔毛並混生長柔毛;花黃色, 直徑約1.5cm;花瓣長圓形, 長6-8mm;雄蕊柱長約6mm, 被長硬毛。 蒴果直徑6-8mm, 分果片10, 先端具2長芒, 芒長3-4mm, 突出萼外, 被倒生剛毛。 種子長卵形, 先端具短毛, 花期全年。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灌叢間或路旁草叢中。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 需要充足的陽光, 較耐旱, 怕積水, 對土壤要求不嚴, 一般土壤和荒山坡地均可種植。

【化學成份】 根含麻黃堿(ephedrine), β-苯乙胺(β-phenethylamine), φ-麻黃堿(φ-ephedrine),

S-右旋-Nb-甲基-色氨酸甲酯(S-(+)-Nb-methyl-tryptophane methyl ester〕, 下箴刺酮堿(hypaphorine), 鴨嘴花堿(vasicine), 鴨嘴花酮堿(vasicinone), 鴨嘴花酚堿(vasicinol), 膽鹼(choline)及甜菜堿(betaine)。 地上部分含β-穀甾醇(β-sitosterol),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二十六烷酸(hexacosanic acid)。 種子油脂肪酸組成主要為亞油酸(linoleic acid), 錦葵酸(malvalic acid), 蘋婆酸(sterculic acid)。

【性味】 甘;微辛;平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止咳;解毒消癰。 主濕熱黃疸;痢疾;泄瀉;淋病;發熱咳嗽;氣喘;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10-15g;鮮根30-60g;或研末;外用:適量, 鮮葉搗爛敷。

【摘錄】 《中華本草》

說了這麼多, 可以看到心葉黃花仔的作用還是很多的。 還可以利用它來入藥治病。 對於這些, 大家不妨多瞭解一些, 會對生活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