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馬尿泡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Mǎ Niào Pào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馬尿泡的根及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zewalskia tangutica Maxim.[Man-dragora shebbearei Fisch,;Przewalskia roborowskii Przewals.]

採收和儲藏:秋末苗枯或初夏出苗初期採挖根部, 去淨泥土, 曬乾。 7-8月果熟期採收種子。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15-35cm。 全株被腺毛。 根粗壯, 肉質。 根莖短縮, 有多數休眼芽。 莖常有少部分埋於地下。 葉生於莖下部者鱗片狀, 常常有少部分埋於地下。 葉生於莖下部者鱗片狀, 常埋子地下, 生於莖頂端者密集生, 鏟形, 長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 通常連葉柄長10-15cm, 寬3-4cm。 先端鈍圓, 基部漸狹, 全緣或微波狀, 有短緣毛。 總花梗腋生, 長2-3mm, 有1-3朵花;花梗長約5mm,

被短腺毛;花萼筒狀鐘形, 外面密生短腺毛, 5裂, 萼齒圓鈍, 生腺質緣毛;花冠筒狀漏斗形, 簷部黃色, 5淺裂, 筒部紫色;雄蕊5, 插生於花冠喉部, 花絲極短;子房球形, 花柱細長, 顯著伸出於花冠外, 柱頭膨大, 紫色。 蒴果球狀, 直徑1-2cm;果萼橢圓狀或卵狀, 近革質, 網紋凸起, 先端平截, 不閉合。 種子黑褐色, 長3mm, 寬約2.5mm。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200-5000m的高山砂礫地及乾旱草原。

資源分佈:分佈于甘肅、青海、四川和西藏。

【性狀】

懷狀鑒別 根呈長圓柱形, 稍彎曲, 長10-25cm, 直徑1.5-3cm, 表面暗棕色或淡棕黃色。 主根於根頭下部或於離根頭數釐米處常分為2-3枝, 具細縱皺紋, 並有多數淺色橫向突起的皮孔。 質堅脆, 折斷時有粉塵, 斷面粗糙而疏鬆, 類白色至黃白色,

皮部很薄, 形成層環棕色, 木部占極大部分, 有多數放射狀裂隙。 氣微, 味苦。

種子近腎形秋扁, 長約3mm, 寬約2.5mm。 表面黑褐色, 有蜂窩狀突起。 氣微, 味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 最外1列細胞的外壁棕色, 木化本內層較紋窄。 韌皮射線寬8-20列細胞, 多彎曲, 常有徑向裂隙。 形成層成環。 木質部導管3-5個成群, 直徑18-80(-110)μm;木間韌皮部散在, 多痊於導管群內側;木射線常有徑向裂隙。 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 並有細小澱粉粒。

【化學成份】根中含托品堿(tropine),紅古豆堿(cuscohy-grine)山莨菪堿(anisodamine),即左旋6-羥基天仙子胺(6-hy-droxyhyoscyamine),天仙子胺(hyoscyamine),去水阿托品(apoat-ropine),樟柳堿(anisodine),東莨菪堿(scopolamin)即天仙子堿(byoscine),托烷醇(tropanol),相思子堿(abrine)。 根所含生物鹼的90%為天仙子胺。

【性味】味苦;辛;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解痙止痛;消腫。

主胃痛;膽絞痛;急慢性胃腸炎;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15-0.3g。 外用:適量, 煎水洗。

【注意】《陝甘寧青中草藥選》:有毒,內服宜慎。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