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開放性脊柱裂手術方法有哪些呢?

開放性脊柱裂作為一種大家生活中常見的病症, 大家都基本瞭解相關的症狀, 但是很多人對於這個症狀的手術治療的瞭解卻是非常的有限, 那麼到底現代醫學中關於開放性脊柱裂的手術治療有哪些呢?接著往下看吧:

(一)手術目的 切除膨出囊, 松解脊髓和神經根的粘連, 修復軟組織缺損, 避免囊腫破裂和防止神經組織受牽扯。

(二)手術時機 脊髓脊膜膨出手術, 應於生後12~24小時內施行;單純脊膜膨出宜在出生1~2周後進行手術, 如條件允許, 延至出生後2~3個月內進行更為安全;囊壁菲薄, 有破裂繼發感染可能者, 應行急診手術;如囊壁潰破已有感染或有腦脊液漏者, 應積極控制感染, 爭取創面清潔或接近癒合時再行手術。

(三)手術方法 取俯臥、臀高頭低位, 以免術中丟失過多的CSF。 畸形在腰骶部者, 宜取橫梭形切口, 防止大, 小便污染傷口。 術中處理要點如下:

⒈神經組織的處理 在膨出囊基底與正常皮膚交界處切開, 至椎旁肌筋膜, 尋找囊頸。 再在囊頸側方切開, 避免損傷位於囊中央部位的神經組織。 細心游離, 松解脊髓和脊神經, 並使其納回椎管。 如松解或回納困難, 可切除上端椎板, 擴大脊柱裂, 使游離、松解滿意。

⒉硬脊膜閉合 在畸形灶的上端確定硬脊膜, 分向兩側, 然後自上而下地將畸形灶處的硬脊膜, 自椎旁肌筋膜上游離下來, 嚴密縫合。 再縫合或減張縫合椎旁肌及其筋膜, 以加固之。

⒊併發脊柱畸形的處理 行椎板切除及金屬絲固定脊柱來治療脊柱後突畸形等。

⒋皮膚缺損的修復 切除透明或薄膜狀的皮膚, 分兩層縫合, 縫合不應有張力。 只需在筋膜平面潛行分離,

皮膚缺損多可縫合;對於皮膚缺損超過背部的一半時, 需採取特殊的皮辦轉移或游離植皮處理。

(四)術後處理 術後宜取俯臥頭低位, 以減少CSF對修復部位的靜水壓。 發生傷口裂開或腦脊液漏時, 多半是因伴有進行性腦積水, 應作腦室外引流或腦室分流術。

由此可見, 針對不同的患病症狀醫院採用的手術手段也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 所以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開放性脊柱裂的症狀, 不要一味急著治療, 而是應該找出自己的具體症狀再進行相應的治療, 避免對自己的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