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怎麼與吚呀學語的小寶寶交流促進親子關係?

怎麼與吚呀學語的小寶寶交流促進親子關係?

寶寶1.5~3歲這一時期, 他的語言能力迅速地發展著, 他用各種不同的語音、詞彙、短語以及簡單的句子表達著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此時媽媽爸爸不失時機地與呀呀學語的寶寶保持交流十分重要, 因為這不僅能促進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 還是日後媽媽爸爸與寶寶保持良好的溝通, 分享各自感受、想法的開端。

要訣一:聆聽寶寶的說話

剛開始說話的寶寶語言不清楚、片斷化是正常的。 媽媽爸爸保持安靜、專注的神色傾聽寶寶的表達很要緊。 不要急於回答寶寶片斷性的話語,

媽媽爸爸處於“等待”的狀態, 安靜的神色和繞有興趣的表情能鼓勵寶寶更有信心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達清晰。 媽媽爸爸經常聆聽寶寶說話, 寶寶會逐漸知道: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時, 傾聽別人的話是必須的。

要訣二:包容寶寶全部的情緒

寶寶還不能說話時, 表達自己的方式通常是哭泣或歡笑。 而慢慢開始運用語言的寶寶, 不能充分地把感受說出來, 很容易使用以往的哭泣等形式來表達。 這時媽媽爸爸需要用明確的語言鼓勵寶寶描繪自己的感受, “告訴媽媽, 你今天為什麼不高興?”“勇敢些, 別哭, 告訴爸爸你為什麼哭呢?”媽媽爸爸這樣做, 也是幫助寶寶逐步形成一個生活習慣:向別人傾訴內心的感觸,

能緩解自己的不良情緒。

要訣三:瞭解寶寶沒有說出的感受

寶寶說話時, 伴隨著不同的情緒, 會有各種肢體語言出現。 例如:扭動手指, 表示寶寶說話時局促不安;身體緊貼著牆根, 表示寶寶很害羞, 話語沒有表達完內心感受。 因此, 觀察並理解寶寶的肢體語言, 適時地把自己的體貼傳達給寶寶, 例如:寶寶把頭埋下來時, 小聲地對寶寶說:“媽媽知道你在陌生姐姐面前有些緊張, 沒關係, 媽媽帶你去和她們玩。 ”媽媽也可以時常與寶寶用肢體語言來交流, 例如:撇撇嘴, 表示“這麼做, 可不太好哦!”, 寶寶在學習

溝通的“旅途”中又一次體會到了:無聲的肢體語言也是和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要訣四:幫助寶寶確認感覺、想法

媽媽爸爸幫助寶寶確認感覺、想法的句型如下:

“關於你開心的感覺, 能告訴我更多些嗎?”

“你說你是個好孩子, 能舉個例子告訴我嗎?

“哦, 聽起來你真的很高興嘛!”

“你是說你下午沒有吃冰淇淋, 因此一直不高興到晚上是嗎?”

“如果你不能養小兔, 會怎麼樣呢?”

要訣五:多使用以“我”做主語

在人際溝通中, 使用“我”與“你”為主語的句式來表達同一件事, 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例如:這兩句話“我覺得不太舒服, 因為電視聲音太吵了。 ”和“你把電視開那麼大聲, 我覺得很不舒服了。 ”表述的是同一件事, 前者描繪個人主觀感受, 後者帶有責備意味。 媽媽要糾正寶寶的一些行為, 應盡力避免令寶寶感受責備的語言, 而通過描述自己感受來令寶寶體會別人的感覺,

進而調整自己的行動。

要訣六:關注寶寶語病的時機

寶寶努力敘述時, 常會出現各種“語病”。 例如:“貓貓把我捉住了。 ”“毛巾打外婆了。 ”媽媽爸爸不要立刻打斷寶寶“苦心經營”的說話, 而是耐心聽完後, 把這些生動而富有趣味的話語用

成人的方式說一遍, 並非刻意地糾正寶寶的語病, 而是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敘述方式, 相互理解, 才能溝通。

(本文內容由百度經驗網友 美國教育達人 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