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孕期患牙周炎可致早產

調查表明, 60%以上的准媽媽都患有妊娠期牙齦炎, 近5%的准媽媽個別牙齦還會增生呈腫瘤狀, 形成妊娠齦瘤, 不僅容易出血, 嚴重的還會妨礙進食。

孕前已患牙齦炎的准媽媽, 牙齦炎症狀可能加重。 專家提醒, 孕前已患有牙周炎的妊娠婦女, 如果沒有經過完善系統的牙周治療, 將牙周炎症控制在較低的水準, 牙周組織內的某些細菌在妊娠期可能循血循環進入全身, 到達子宮, 誘發炎症反應, 引起早產。

另有美國研究人員發現, 孕婦患中、重度牙齦疾病可影響宮內胎兒生長, 易分娩低體重兒。 據瞭解, 牙齦疾病可影響胎兒生長。 牙齦或牙周疾病是由於牙斑和牙石內細菌導致牙齦紅腫發炎, 不治療可致牙喪失。 孕婦患牙齦疾病可使胎兒生長受限及(出生體重<2500g或5.5磅)的危險增加, 而低出生體重兒發生身體和發育併發症的危險均有所增加。

孕期常見的口腔疾病

牙本質敏感 孕初期, 很多准媽媽容易噁心嘔吐, 再加上喜食甜酸食物, 使牙釉質(即琺瑯質)受到侵蝕, 失去對牙本質的保護, 從而使牙齒特別敏感, 遇上冷、熱、酸、甜的食物, 甚至刷牙或使用牙線都會感到刺痛。

齲齒 准媽媽喜食甜食、進食不規律且頻率升高, 再加上身體不適、思睡懶動, 對口腔衛生便有所大意;此外, 孕期唾液分泌增加, 使口腔呈酸性, 這些都是准媽媽易患齲齒的原因。 而由於齲齒能進一步引發牙髓病及根尖周病, 正所謂“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故而准媽媽切不可對齲齒聽之任之。

妊娠性齦炎及妊娠性齦瘤 很多准媽媽發現, 懷孕2-3個月, 牙齦出血、浮腫會明顯加重, 有時甚至出現瘤樣增生物, 這很可能是妊娠性齦炎或妊娠性齦瘤的表現。

雖然這兩種疾病的發生與懷孕時體內激素水準的改變密切相關, 但激素並非決定因素, 只要能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 這兩種疾病是完全能被避免或控制的, 即便病情已較嚴重, 只要聽從醫生指導, 于適當時機進行治療, 也是能夠痊癒的。

智齒冠周炎 智齒即“盡根牙”, 因不能正常萌出常導致周圍軟組織發炎, 這在普通人中很常見, 而准媽媽由於各種原因口腔衛生變差, 發病率更高, 輕者牙齦腫痛, 重者面部腫脹、張口受限或發燒, 不僅影響生活, 也使准媽媽產生焦慮情緒, 不利於胎兒的生長。

孕期不同階段的治療原則

在孕早期, 即1~3個月, 是胎兒的重要器官形成的三個月, 若在此時進行X光線檢查,

可能會造成自然流產或畸形兒。 所以此時只做一些緊急處理, 不會做太過複雜的處置。

在孕中期, 即4~6個月, 可做侵犯性不大的牙科處理, 一般只選擇局部麻醉, 避免全身麻醉。

在孕晚期, 即7~9個月, 也只適合做緊急處理, 在這個階段進行口腔創傷性手術容易導致寶寶早產。

孕婦亦可于懷孕期四至六個月接受洗牙治療, 因為在這段期間, 胎兒的情況比較穩定, 而准媽媽接受治療時亦比較方便。

孕婦牙齒治療須注意的事項

1、藥物:

治療牙齒的病症, 大多採用局部使用麻醉劑讓病人放鬆。 但是孕婦應避免深度麻醉。 其他的藥物, 如:止痛藥、鎮靜劑、抗生素(如:懷孕中使用四環黴素, 會造成胎兒以後的牙齒變黃), 雖然牙科大部分都是安全的,

但也應該在醫師指導下小心使用。

2、照射X光:

任何牙科放射線檢查的劑量都很小, 且遠離下腹部, 應該都在安全範圍內, 不過孕婦仍最好儘量避免。 但若孕婦因急診需要照射X光時, 務須穿防護鉛衣, 並特別覆蓋住下腹部。

除了孕期的治療限制外, 孕婦若是在治療過程中緊張、易嘔吐(懷孕前期), 或有任何不適, 都應該告知醫師協助改善, 或考慮將治療時間延後, 以避免不必要的生理與情緒上的壓力。 有流產或早產經驗、準備懷孕或有懷孕可能性的婦女, 都應先讓醫師瞭解你的狀況, 以考慮是否修正治療計畫或先做預防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