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毛麝香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毛麝香有二種。 一種形如火炭母, 生毛;一種形如大楓艾, 葉大。 《嶺南采藥錄》:毛麝香, 枝葉根皮, 皆含芳香之氣,

能引藥透入肌膚, 頗有麝香之功用, 故名。

【拼音名】Máo Shè Xiānɡ

【英文名】Herb of Sticky Adenosma

【別名】五涼草、辣薊、辣雞、餅草、涼草、五郎草、藍花草、香草、麝香草、酒子草、毛老虎、土茵陳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毛麝香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denosma glutinosum (L.) Druce[Gerardia glutinosa L.]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 切段曬乾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30-60cm。 莖直立, 粗壯, 密被多細胞腺毛和柔毛, 基部木質化。 葉對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寬卵形, 長2-8cm, 先端鈍, 基部渾圓或闊楔尖, 邊緣有鈍鋸齒, 兩面均被茸毛, 葉背面、苞片、小苞片、萼片均肯黃色透明腺點, 腺點脫落後留下褐色窩孔。 總狀花序頂生;花梗先端有1對小苞片;萼片5, 後方1枚較寬大, 狹披針形;花冠藍色或紫紅色, 長1-2.5cm, 上唇直立, 圓卵形、截形或微凹,

下唇3裂;雄蕊4, 內藏。 藥室分離, 前方2枚蕊僅1室發育, 花柱先端膨大, 柱頭之下翅狀。 蒴果卵狀長約8mm, 四瓣裂。 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野草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江西南部、福建、廣東、廣西、雲南。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20-30cm。 根殘存。 莖直徑2-4mm, 有分枝, 外表黑褐色, 有淺縱紋, 被疏長毛;質堅易折斷、中空, 稍呈纖維性。 葉極皺縮, 上面黑褐色, 下面淺棕褐色, 被柔毛, 密具下凹的腺點。 有的可見花或果實、萼宿存, 茶褐色, 5裂, 其中1裂片顯著長大。 蒴果茶褐色或黃棕色。 氣香濃烈, 味稍辣而涼。

以氣芳香、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份】全草含精油0.30%-0.40%, 內有:α-側柏烯(α-thujene), α-蒎烯(α-pinene), 香檜烯(sabinene), β-月桂烯(β-myrcene), α-和γ-松油烯(terpinene), 間-聚傘素(m-cymene),1, 8-桉葉素(1, 8-cineole), α-和-β-蒈烯(carene), 芳樟醇(linalool), 黃樟油素(safeole), (王古)(王巴)烯(copaene), β-欖香烯(β-elemene), α-和β-丁香烯(caryophyllene),

α-愈創木烯(α-guaiene), β-蓽澄茄油烯(β-cubebene), α-芹子類(selinene), β-甜沒藥烯(β-蓽澄茄油烯(β-cubebene), α-芹子烯(selinene), 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 橙花叔醇(nerolidol), α-芹子烯醇(α-selineol)等成分[1]。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消腫毒;行氣血;止痛癢。 主風濕骨痛;小兒麻痹;氣滯腹痛;瘡癤腫毒;皮膚濕疹;跌打傷痛;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消毒。

2.《嶺南采藥錄》:理跌打傷, 能消腫止痛, 散瘡瘍惡毒。 治氣痛。

3.《南寧市藥物志》:止血, 止痛, 散瘀消腫。 治跌打刀傷, 風濕瘡瘍。

4.《廣東中藥》Ⅱ:治山嵐瘴氣, 水土不服, 產後肝風口渴, 並治皮膚瘙癢。

5.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濕, 消腫痛。 治小兒麻痹, 風濕骨痛, 風寒腹痛, 毒蛇咬傷, 跌打損傷, 瘡癤腫毒。

6.《廣東中草藥》:治皮膚濕疹, 黃蜂螫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