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胃疼是哪個部位

胃疼是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身體疾病, 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當, 或者是由于脾胃虛弱所導致的一種現象, 而胃痛的部位主要根據疾病的種類來進行區分, 平時可以多吃一些溫和型的食物, 盡量少吃刺激性食物, 也可以適當的服用一些藥物來進行緩解。

胃痛是哪個部位?

胃痛, 中醫病證名。 多由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和脾胃素虛等病因而引發。 胃是主要病變臟腑, 常與肝脾等臟有密切關系。 胃氣郁滯、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機。 治療以理氣和胃為大法, 根據不同證候, 采取相應治法。

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濕熱諸邪, 內客于胃, 皆可致胃脘氣機阻滯, 不通則痛。 其中尤以寒邪為多。

2、飲食傷胃

飲食不節, 過饑過飽, 損傷脾胃, 胃氣壅滯, 不通則痛。

3、情志不暢

憂思惱怒, 傷肝損脾, 肝失疏泄, 橫逆犯胃, 脾失健運, 胃氣阻滯, 均致胃失和降, 而發胃痛。

4、素體脾虛

脾胃為倉稟之官, 主受納運化水谷, 若素體脾胃虛弱, 運化失職, 氣機不暢或中陽不足, 中焦虛寒, 失其溫陽而發胃痛。

病機

胃痛的病位在胃, 與肝脾關系密切。 基本病機為胃氣阻滯, 胃失和降, 不通則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氣滯、寒凝、熱郁、濕阻、血瘀。 病理性質:早期多為實證;后期常為脾胃虛弱, 但往往虛實夾雜。

治療原則

治療以理氣和胃止痛為主, 再分虛實施治。 屬于胃寒者, 散寒即所謂通;屬于食停者, 消食即所謂通;屬于氣滯者, 理氣即所謂通;屬于熱郁者, 泄熱即所謂通;屬于血瘀者, 化瘀即所謂通;屬于陰虛者, 益胃養陰即所謂通;屬于陽虛者, 溫運脾陽即所謂通。 根據不同病機而采取相應治法, 才能善用“通”法。

證治分類

(一)寒邪客胃

癥狀:胃痛暴作, 惡寒喜暖, 得溫痛減, 遇寒加重, 口淡不渴, 或喜熱飲, 舌淡苔薄白, 脈弦緊。

治法:溫胃散寒, 行氣止痛。

方藥:香蘇散合良附丸加減。

常用藥:高良姜、吳茱萸、香附、烏藥、陳皮、木香。

(二)飲食傷胃

癥狀:胃脘疼痛, 脹滿拒按, 噯腐吞酸, 或嘔吐不消化食物,

其味腐臭, 吐后痛減, 不思飲食, 大便不爽, 得矢氣及便后稍舒, 舌苔厚膩, 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 和胃止痛。

方藥:保和丸加減。

常用藥:神曲、山楂、萊菔子、茯苓、半夏、陳皮、連翹。

(三)肝氣犯胃

癥狀:胃脘脹痛, 痛連兩脅, 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 噯氣、矢氣則痛舒, 胸悶噯氣, 喜長嘆息, 大便不暢, 舌苔薄白, 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 理氣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柴胡、芍藥、川芎、郁金、香附、陳皮、枳殼、佛手、甘草。

(四)濕熱中阻

癥狀:胃脘疼痛, 痛勢急迫, 脘悶灼熱, 口干口苦, 口渴而不欲飲, 身重疲倦, 納呆惡心, 小便色黃, 大便不暢, 舌苔黃膩, 脈滑數。

治法:清化濕熱, 理氣和胃。

方藥:清中湯加減。

常用藥:黃連、梔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陳皮、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