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血常規化驗單
血常規檢查是比較常見的化驗檢查之一, 一般有發燒等情況的時候, 就會做血常規檢查, 它能更好的檢測和判斷出是由于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可以更好的對癥治療。 平時檢查血常規的時候可以不用空腹, 通常一個小時后就能拿到結果, 但是怎么能看懂血常規化驗單呢?
血常規是什么?
血常規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檢查手段, 它包括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比容、白細胞分類等參數。 血常規檢查不僅可以發現貧血、血小板缺少癥等疾病的早期征兆, 還能幫助醫生判斷出寶寶生病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還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 什么時候要做血常規?
不少家長一發現寶寶發燒, 就火急火燎帶寶寶去醫院驗血, 不建議大家這樣做。 寶寶發燒后, 白細胞需要過一段時間才會做出反應。 因此, 剛一發燒就去化驗血常規, 得出的結果并不準確無法幫助醫生診斷疾病,
當然了, 如果大家發現寶寶臉色很差, 精神狀態不佳, 身上有出血點, 最好帶他去醫院做一下血常規。
采血前要注意什么?
通常來說, 在采血前大家要讓寶寶保持靜止, 不要做劇烈運動比如跑跳等。 寶寶激烈運動后, 應等待15-20分鐘再行采血。 天氣較冷的時候, 大家要做好保暖工作, 讓寶寶身體末梢的血液循環保持暢通方便采血。
★ 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測定(HGB)
紅細胞的主要作用是把氧氣送到全身各個地方, 然后把二氧化碳帶回到肺部排出體外。 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是紅細胞里的血紅蛋白。 正常情況下, 紅細胞的數量和血紅蛋白的含量會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有所不同。 若寶寶有貧血, 兩者之間的比值就會發生改變。
★ 血小板計數(PLT)
血小板的主要作用就是凝血, 過多或過少對身體健康都是不利的:血小板過多會容易產生血栓;血小板過少又很難止血,
★ 白細胞計數(WBC)和白細胞分類計數(DC)
血液里的白細胞有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等。 化驗單中的白細胞計數(WBC)是所有白細胞數量的總和。 而分類計數指的是各種白細胞所占的百分比。 由于不同的白細胞生理功能有所不同,
通常來說, 醫生會根據白細胞的數量來判斷出寶寶身體是不是被感染了, 然后再根據白細胞的種類, 結合寶寶臨床癥狀診斷出寶寶患的是什么病。
比方說, 中性粒細胞增多表明寶寶被細菌感染了;淋巴細胞增多表明寶寶被病毒感染了;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表明寶寶有可能患上了支氣管哮喘、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則表明寶寶有可能患上了骨髓增殖疾病或者是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 C反應蛋白(CRP)
C反應蛋白可以反映寶寶身體炎癥的嚴重程度。 炎癥是一個大概念, 細菌感染只是其中之一,
請大家注意, 血常規化驗單大多以成人的標準作為參考值, 所以寶寶的化驗結果只能作為參考, 不要一看到數值超標就心驚膽顫。 舉個例子來說, 白細胞成人的標準值是4.5~13.5/×109/L, 但寶寶在不同年齡的正常值是有所不同的:新生寶寶是9~30/×109/L;兩周寶寶是5~21/×109/L;三個月寶寶是6~18/×109/L;六個月以上六歲以下寶寶是6~15/×109/L。
因此, 血常規的化驗結果要結合臨床癥狀, 才能診斷出寶寶得的是什么病。 簡單來說, 既然去了醫院, 就相信醫生, 看他怎么說, 大家就不要過于擔憂了。
大家就不要過于擔憂了。